2017年3月4日
日本巨企東芝公司上月發表去年4月至12月財務報告,由於旗下美國核電業務面臨重大虧蝕,集團隨時損失4900億日圓(約338億港元),甚至面臨在東京證券交易被除牌的風險。東芝公司近年醜聞纏身,2015年更因管理層被揭虛報逾1500億日圓利潤,形象聲望大受打擊。東芝之外,日本另一大型電子巨擘聲寶(Sharp)亦因管理不善一度瀕臨破產邊緣,直到2016年與台灣鴻海精密工業公司達成注資協議才重獲生機。
《日經》中文網評論認為,東芝和聲寶的業績表現不濟,某程度源自日本保守的企業文化,而且它們的轉型速度完全跟不上市場步伐,低層無法糾正高層的決定,終於爆出管理及營利危機。事實上,這些問題在日本老企業中俯拾皆是。
日本過去一直透過其管理文化建構出一套講究「秩序」、「現代化」並存的身份認同,早已融入「軟實力」(Soft Power)之中的一環,成為日本獨特標籤,配合歷史、文化產品等作為賣點。然而,長遠而言,日本大眾潛意識抗拒外來文化的保守心態,隨時對政府推動軟實力的政策目標互相排斥。
政府欲外向 民間很保守
根據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對「軟實力」創下的定義,一個國家的文化、意識形態、制度如能使其他國家信服,那麼這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便較容易尋得合法性,能夠吸引其他國家學習和配合。
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2001至2006年)任內把電影、動漫等流行文化提升成包裝國家的主要工具,成為後來「酷日本」(Cool Japan)與「投資日本」計劃的雛形,同時重新把官方機構國際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定位成公共外交的主力機構,把宣揚軟實力的工作制度化成國家政策。
筆者參考了國際交流基金2013年的統計報告,當中指出全球學習日語的人口保持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98萬人增加至2012年接近400萬人次,而且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學習動機包括「對日語感興趣」、「用日語溝通」,以及「對日本動漫及流行音樂感興趣」,足見官方策略可以稱得上達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以一身「超級馬里奧」的打扮現身里約熱內盧奧運閉幕禮,顯然就是官方對「動漫外交」的自信表現。
此外,日本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官方開發援助推廣「人類安全」概念,又在大部分全球議題上緊貼國際主流規範。即使安倍「解禁」集體自衞權,仍堅持以符合主流價值的「和平主義」(Pacifism)作為主語,有意藉此塑造「負責任國家」的形象以爭取國際認同。同一時間,日本政府與巨企財閥又積極推動「智能城市」,軟銷日本環保與現代化的面向。這些成效為日本爭取更多「軟實力」的得分。文化雜誌MONOCLE的年度國家軟實力排行榜長期把日本放進全球首10名之內,成效顯著。
外語能力弱 抑制軟實力
然而,正如東芝案例顯示,日本處理文化外交的優勢隨時被急速變奏的全球競爭環境淘汰。
奈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創立「軟實力」一詞,巧合地便以日本作為其中一例。奈伊指出,日本驚人的製造業是該國軟實力的來源;但其文化包容能力及日本人語言能力的保守心態卻同時局限了軟實力發展。
日本政府近年致力加強大學國際化程度,開放勞工市場招攬更多海外人才,希望彌補國內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然而,無論是普遍日本人的英語水平、他們對面子的堅持、或是學習與工作場所對推進多元文化的配備不足,都有損日本的文化外交策略。另外,根據國際交流基金顯示,學習日語的人口有逾九成來自亞洲地區及太平洋島國,歐美國家比例卻不足一成。如果日本以吸納西方專才為政策目的,而日語仍然是主要的工作語言,日本政府和企業仍須多下功夫。
日本近年有大企業開始聘請外籍人士加入管理層,藉此提升產品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日本企業文化過去一直強調內部晉升,但往往容易造成因循苟且作風,忽視吸納外界聲音。同一道理,如果日本政府要增加其軟實力,除了加強國際政治合作,還必須重點推動多元文化及民間交流。
馮嘉誠 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博士生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醜聞不斷 百年東芝末路? |
上一篇: | 西田覬覦經團聯會長 企業陪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