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
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都反對子女走上全職運動員這條「不歸路」,他們的擔心,絕非毫無因由。筆者曾在廣東省體校和北京省隊進行劍擊訓練,這兩段經歷,教筆者大開眼界。劍擊分為重劍、花劍和佩劍。劍擊在任何國家,都不是主要項目,但在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哪怕是最冷門的運動,也不乏大批人才供應。
以廣東省體校為例,單是男子重劍,便有約10名學生。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加入省隊。然而,他們的競爭對手來自全省多個城市的體校,其他省份的運動員同樣有資格跨省進入廣東省隊。然而,省隊男子重劍的隊員人數同樣不超過10人,而且不會每年都淘汰隊員,每年眾多體校學生要爭奪有限空缺,可謂僧多粥少。
因此,運動員和教練為了延續他們作為青少年隊員的壽命,往往虛報年齡,筆者的一名師兄甚至報小了4歲之多。
省隊屬專業隊,但不少運動員加入初期都不獲轉正(正式隊員)及受薪,必須在入隊後表現良好,才有可能獲得轉正。即使在轉正初期,他們的每月工資往往也不超過2000元人民幣。
在省隊站穩腳跟後,自然就要放眼國家隊。內地共有31個省級行政區(不計港澳台),假設每省有10名隊員,全國便共有310人,但國家隊席位仍然不超過10個。說到這裏,相信大家明白,內地運動員要贏得為國爭光的機會,有多麼困難。
即使運動員成功躋身國家隊,並不代表能安枕無憂,若無法在國際賽交出成績,同樣難以出頭。較幸運的,固然能退居教席,或者好像本港「乒乓孖寶」李靜和高禮澤等二線國家隊成員,被其他國家或地區挖角,以另一個身份參賽。
退役後生活無保障
但幸運從來不是必然。前馬拉松跑手艾冬梅職業生涯共獲獎牌19枚,其中國際級比賽獎牌10枚,但不曾在亞運會和奧運會等大型綜合賽事勝出。她在2003年退役,當時雙腳已因過度訓練而殘疾,無法找到其他工作,只得把獎牌掛牌出售,並在街邊擺攤維生。前全國舉重冠軍鄒春蘭1993年退役後,經濟很快陷入困境,最後只能在公眾浴池搓澡謀生,每月收入不足500元。
兩人的際遇被媒體曝光後,獲社會人士協助,生活大有改善,但還有大批被壓在底層的運動員的慘況不為人所知。
外國方面,年輕人多數自行參加運動培訓班,然後報名公開賽事,若能取得前列名次,便會被徵召入國家青年隊或國家隊的訓練營集訓,同時也能在所屬俱樂部中繼續訓練,若能持續在國內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便能獲得出席國際賽的機會。
內地和海外的運動員晉升,都以比賽成績為依歸。不同的,除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外,還有比賽的機會,以及退路的保障。以英超球隊曼聯為例,即使該隊的青訓球員全部都以成為職業球員為目標,但會方還是會安排他們上學,畢竟能夠升上一隊的球員,實在是鳳毛麟角。內地體校學生也有正常課業,但因為訓練時間過長,加上體校內學習氣氛欠佳,若無法進入專業隊,往往只能入讀大專或體院,出路明顯較窄。
不論本港還是外地的大學,都設有獎勵計劃,讓優秀運動員以較低分數入學。內地有類似制度,但都是以當局評定的國際級運動健將、運動健將、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三級運動員5個等級來分類(由高至低),起碼二級運動員才有機會獲得入學優惠。然而,每項運動對二級運動員的要求都不同,以劍擊為例,其最低要求,就是要在全國青少年個人賽事中,取得前八名。要在數百名高手中名列第八,談何容易?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90後教師創立脫北者關注組 |
上一篇: | 《慕尼黑》惹反思 仇恨沒完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