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
雅虎上月宣布5億用戶資料外洩,被盜內容包括電郵地址、個人賬戶密碼、電話號碼和出生日期等。雅虎雖說近年業績江河日下,但目前全球用戶總數仍達10億,使用雅虎電郵的網民不在少數,這次入侵事件,大大牽動了各地用戶的神經。
事實上,從雅虎多年來的經營方針,可見其應變速度已跟不上節奏,是次醜聞,相信會令持份者要求雅虎進行結構性改革的呼聲大增。
雅虎表示,早在2014年,已開始有黑客竊取用戶資料,估計幕後黑手是某個國家的政府。網絡安全公司FireEye發表報告,指出去年各大小科企發現網絡入侵的時間平均為146天;作為歷史最悠久的網絡巨擘之一,雅虎發現入侵需時理應更短,但竟然足足兩年才後知後覺,實在難以開脫。
賣盤談判出現暗湧
此外,今年8月1日,有報道指名為Peace的黑客自2012年起盜取2億雅虎用戶的資料,將之打包公開出售。雅虎回應稱得知有不法分子意圖入侵其系統,但未有提到用戶的數據有否外洩。《金融時報》報道,雅虎行政總裁邁耶(Marissa Mayer)今年7月已知悉公司系統遭受攻擊。
雖說兩宗黑客事件並非同一組織所為,但當雅虎發現有潛在危險時,理應馬上通知用戶更改郵箱及銀行賬戶等密碼,避免損失,部分科企甚至會強行重設郵箱密碼。然而,雅虎只說該公司經常呼籲用戶定時更改密碼,未有強調事態的嚴重性或作出特別安排。更糟糕的是,雅虎在9月9日提交美國監管機構的文件中,卻稱對於第三方非法入侵的行為毫不知情,前後矛盾。雅虎被痛斥擔心醜聞會影響美國電訊商Verizon以48.3億美元將之收購的進度,遂隱瞞真相。
事實上,當企業發現數據被盜時,只要迅速做出應變,並及時通知用戶,要在短時間修復並非難事。大型零售商Target和家得寶(Home Depot)分別在2013和2012年被黑客盜取用戶信用卡資料,結果都能在短期內擺平事件,作為大型科企,雅虎完全有能力比前兩者處理得更好。
然而,雅虎張嘴閉嘴自稱關注網絡安全,卻在黑客對用戶資料予取予攜後不作披露,對廣大用戶不負責任,加上供辭前後不一,實在是典型的「公關災難」。不過,這次事件不能單單歸咎於公關部門或某個高層的拙劣表現,而是雅虎多年來一直都未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所引發惡果。
雅虎成立於1994年互聯網仍在萌芽之時,創辦人楊致遠和費羅(David Filo)相信互聯網將在人類生活中無孔不入,率先把電郵、新聞和各種網站的鏈接分門別類地在其首頁中列出,成為門戶網站的先驅,為當時仍要使用撥號上網的網民省卻大量時間,其搜尋器更是搜集資料的不二之選。
後來,互聯網的發展一日千里,雅虎憑藉先行優勢,業務蒸蒸日上。然而,進入千禧年後,各類門戶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雅虎的搜尋器龍頭地位也被Google迎頭趕上,後者更開發出網絡地圖和翻譯軟件等革命性產品;另一邊廂,Facebook帶來革命性的社交網絡,為互聯網世界添上另一塊重要版圖。過去數年,被同業日漸拋離的雅虎已不知該如何為自身定位,嘗試過開拓社交網絡及媒體市場,並更新廣告收費途徑,近年也開始進軍流動裝置業務,但始終比同業慢了幾拍,自2008年後年度營業額已不曾錄得增長。
2008年,微軟曾提出接近450億美元的作價, 收購雅虎,但在時任董事楊致遠等高層力抗下作罷。儘管Verizon提出的收購價,只有微軟的九分一左右,但Verizon的法律團隊本月已表明,若醜聞的負面影響嚴重,有權重新談判價錢,甚至終止收購,相信已開始覺得這宗交易不划算。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諾基亞隕落 創新科技全國發芽 |
上一篇: | 福士為登龍頭 錯走造假不歸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