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5日

馮康醫生 醫策縱橫

踟躕

最近,一位二年級的醫學生看了我在本欄之前寫的幾篇文章,問我是不是想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我回答說不!

自第五波反思,覺得我們一定要改革目前的醫療雙軌制度,令公私營醫療有平衡的發展、互相配合的角色,使整個醫療體制的資源配置更加公平、使用上更加有效率。

這體制上的改革,必須針對結構上的缺陷,否則只是修修補補,醫療質素只會每況愈下,一如25年前哈佛蕭慶倫教授預測。

改革不一定要全民健保。橫看現在實行全民健保單一支付系統的醫療體制,像加拿大、澳洲、南韓、台灣,都有不同的問題,在成本控制、經濟可持續性、質量保障各方面,面對很大挑戰。

我們的問題是政府目前在雙軌之間搭建的修補機制,包括自願醫保、公私營夥伴計劃、長者醫療券、私營醫療機構規管法例、醫健通等,在調控及平衡公私營服務上,都不容易產生效果,更遑論解決雙軌制衍生的各種結構性問題。

由醫管局牽頭的公私營夥伴計劃(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理論上,可以幫助醫管局處理需求過多、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醫管局不缺錢,只缺人,私家醫生及醫院有剩餘能力幫助。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先生上任時,把病人「分流」成為重點策略。但最近聽他的言論,似乎有所卻步。主要原因,是這些計劃助長私營醫療市場的擴張,使公立醫院醫生的流失加劇。醫管局的猶豫,還有就是怕這些計劃被批評為利益輸送,所有程序都要向ICAC尋求意見。如是者,程序便主導了政策。

再提PPP,是因為25年前蕭慶倫教授來港替當時的政府做研究提建議時,我曾經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

蕭教授認為由醫管局主導向私營醫療市場採購服務,有很大的角色衝突。他主張醫療服務採購者的角色,應該和服務提供者的角色分開,最好由政府成立的健保機構承擔。我們沒有健保,因此也沒有健保機構。醫管局是服務提供機構,由其向第三者服務機構採購服務,重重考慮,層層計較,踟躕不前,怎見成效?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行政總裁

 

[信健康] 改革公私醫療平衡發展,支援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