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9日
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中,創立武當派的張三丰向書中主角張無忌公開傳授太極劍。只見他站起身,左手持劍,一招招的演將下來。他一路劍法使完,在場眾人皆詫異:這等慢吞吞、軟綿綿的劍法,如何能用來對敵過招?只聽張三丰問道:「孩兒,你看清楚了沒有?都記得了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小半。」張三丰道:「好,那也難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過了一會,張三丰問道:「現下怎樣了?」張無忌道:「已忘記了一大半。」張三丰之後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眾人只看了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張三丰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丰點點頭,放劍歸座。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了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了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了,忘得乾乾淨淨的了。』張三丰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
學習之道,一般都牽涉到記憶,把所學的儲存於腦中,成為自身所有,之後才能予以實用。怎可能以「忘記」為宗旨?然則一套劍法包涵的,不單單是劍招,更有劍意。金庸說的是,張無忌不記招式,只是細看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若能忘記前者,換言之,不受招式所囿,才更能發揮後者的精髓。
根據「神經生物學」(neuroscience),人類大腦的操作,有賴其中神經細胞組成的整個結構系統,再而是各部分之間互動的效能(efficacy)。效能的優劣,建基於重複性、累積的經驗。
大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思考。思考是一種活動,應是循一個既定模式進行的。一直以來,科學家認為在嬰兒關鍵期後,其大腦的「結構」往往被塑造成為一個適用於自身的式樣,之後只會是愈來愈堅守下去,甚至形成「死板」的狀態,大體上不發生變化。
練劍時往往須跟着既定的劍招,經重複取得經驗。但另一方面,刻板的招式可會令變化受到局限,於是成為實施時的障礙。張三丰創「太極」之法,用之於拳劍,顯然是想借它跳出招式的框框,以一些如太極般綿綿不盡的道理,賦於武「術」之中,強調其中之「意」,更甚於僵化了的「式」。劍招屬劍法外在的形式。如果有劍意這回事的話,使劍之時藉之不受外在形式的管束,應會是更靈活,正是「得心」,然之後才「應手」。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