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8月24日

毛羨寧 盡付笑談

跨文化談判方式(上)

前陣子在法律教育場合認識到策劃人,原來是我法學院Advocacy導師的老朋友。當她知道我是香港人,立刻喊道:「I need someone from Hong Kong!」拿下我的通訊方法後,說會保持聯絡。我不以為然,以為她公司需要人懂得中文,隨便在倫敦也能找到具專業資格的香港人,他們跟亞洲地區的接觸可能更緊密。誰知第二天果然接到她的電話,請我夥拍法學院的導師一起教授談判課。

她說,談判課的內容大綱已經擬好,還在英國的國際機構教授了幾次。她充滿信心進軍亞洲市場,打算把課程帶進香港的企業和律師行,沒料到一位行政總裁的反應是There's something missing。欠缺些什麼,他又沒有實際形容出來,總之說缺少對香港的了解。我無奈地笑:對方不直接說出心底話,反而要外國人do some work and figure it out,他們不立刻簽下服務合約,有點推搪的意思,這不就是東西方的溝通差異?

我向幾位在外國長大、香港工作的朋友做個小測試,問他們覺得職場上東西方談判的方式有什麼分別。有的說談判桌只是象徵式,雙方在會面前早已心裏有數,所以事先要做好準備工夫,假如涉及數字或賠償,應該附上金額和其他條件。另一位朋友則認為香港人的做事方式自恃靈活變通,在洽談時比較堅持立場,很難像西方模式般努力找共通點,必要時作出妥協。

我綜合了學術界、管理顧問、募款、醫學界及法律調解的個人經驗,重新寫出case study。研究期間,我發現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是一門正式學科,英國最少有五家大學提供這個碩士課程,連上海外國語大學也有開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