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
最近讀到一本有關孤獨的書。戴維文森特(David Vincent)利用各種各樣的文學和歷史資源,探索了過去三個世紀,人們在沒有同伴陪伴下的行為模式。文森特教授認為,孤獨在本質上是矛盾的:對於浪漫的知識分子,孤獨使他們的生活在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中得以喘息;但是,它也被視為一種危險病態,甚至物理隔離和強烈的反社交行為。
用中文來演繹,比較容易理解。「獨處」與「孤獨」,性質不相同。孤獨是一種情緒,來自沒有同伴而引發的不知所措。獨處很多時人自主的,是一種不受干擾的自在。獨居是現代社會的新事物,十九世紀英國人口之中,只有1%獨居;但香港的獨居者多年來有所上升,單單以公共房屋為例,非長者一人申請個案約12萬,連同長者申請合共27萬。這數字,尚不包括住在私人物業的獨居者。
香港人即使獨居,尋常日子,我們出外工作和用膳,亦必定會接觸其他人。即使刻意獨處,去行山去運動去旅行,也必然和其他人相遇。這些公共空間和職場空間,補償了社交不足,相對的「孤獨」感較少。然而這兩個多月,大部分人長時間避疫,家居環境狹小,加上與之前的「方便」比較,如今的被迫獨處,變得分外孤立。偏偏,孤獨是現代人最常見的心理困擾,若然惡化,定必引發情緒失調。
正念能減壓,這幾個月若你獨處的時間多了,也許正是契機,重新審視人生。有沒有壯志未酬?有沒有深刻感受?過去匆匆忙忙的步伐,有沒有令身邊的人被冷落?與別人和解,也與自己的心結和解。反正復活節假期不能出國,何不來一趟探索內心的旅行?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