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8年5月7日

劉偉霖 藝文評論

風繼續吹

4月27及28日,余隆指揮港樂演出馬勒《大地之歌》,上半場是葉小鋼根據相同七首唐詩,重新譜曲的版本,亦叫《大地之歌》,以普通話演唱。它由中國愛樂委約,於2005年由余隆首演。

筆者兩場都看,一個原因是馬勒版中,男高音為Klaus Florian Vogt,以前看過他唱《名歌手》、《帕西發》及他獨步武林的《羅恩格林》。還有2009年在紐約卡奈基音樂廳,聽過他在巴倫邦指揮下唱《大地之歌》,巴倫邦特意把弦樂減少四分一,遷就他稍為纖細的聲底。

此外,以前未聽過葉小鋼版,不想只聽一次作判斷。此版只得馬勒版三分二長度,第六樂章《告別》比馬勒短得多。獨唱為女高音及男中音,這次由于冠群及袁晨野主唱。

華人樂評人對馬勒《大地之歌》有厚愛,撰文時很少能忍手不讚頌唐詩的偉大,一篇樂評幾乎變成唐詩賞析。學術研究另作別論,但在賞析層面或評論個別演出時,很難想像有人介紹「貝九」時,費盡唇舌談論席勒原詩用了幾多句;或者評論巴哈《馬太受難曲》某場演出,用大半篇幅講耶穌。

急於遠離

而且華人論者通常太過注重唱出來的歌詞,忽略了純音樂的部分亦有「詩」的存在。所以葉小鋼版令筆者意料不到的地方,就是他並沒有執着要在歌唱上「還原」唐詩,而是用管弦樂描畫意境,甚至去到一個地步,人聲及歌唱的重要性比馬勒版低。

假如說二十世紀的新音樂可以分成「史特拉汶斯基」及「荀伯格」兩個源流,筆者覺得兩個版本的最大分別,並不在於「德文」及「中文」,而是葉小鋼似是廣泛利用「史特拉汶斯基派」的管弦色彩及節奏,重寫這首「荀伯格派」頗為重視的馬勒作品。有些朋友可能執着於馬勒不是中國人或不懂唐詩,但他們聽到葉小鋼版,可會覺得偏向濃密的配器,離他們想像的中國古雅風更遠?但筆者本身沒這種要求。

請了頂尖的歌手去唱馬勒,入座仍是強差人意,筆者不得不慨嘆香港的知音人太少。港樂是很遲才公布陣容,不過早亦未必有大分別。重量級的華格納男高音都可能在第一樂章感到吃力,反而Vogt較尖的聲音能穿透樂隊。Vogt在第二晚較為出力,但筆者最喜歡他第一晚的第五樂章,美不勝收。

余隆的速度偏快,Vogt如魚得水,不過就影響到女中音Ildiko Komlosi的發揮。第一晚她似是在追趕指揮,一個音未完全張開,就要唱下一個。第二晚她的造句稍為不同,不再追求藝術歌曲的字正腔圓,表面流暢但不重視詞語表達力,較像歌劇。

余隆兩場《告別》都是約26分鐘,客觀上是偏快。主觀上也覺得他在純音樂部分太急,筆者感覺不到依依不捨、餘音裊裊,結尾也像關電燈般戛然而止。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