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今年是第六次派發DSE通識教育科成績表的日子,對香港莘莘學子的前途着實有着甚大影響。這數年通識教育科有着不同的發展及修訂,該項課程也於課堂教授一段不長不短的時光。筆者覺得這個階段正是合適時機探究該科的情況,好讓這個科目可以「行得更好,走得更遠」。
近年有數篇文章分析通識教育科的現實情況或問題,高手之見非同凡響,奈何他們的文章大多談及該科的存廢、教學模式及效果的多少等問題,可是很少就該科目的評核問題作出相關的討論及反思。
減主觀評分
通識科為一個高中課程的必修科目,學子必須於該科考取某一等級才可跨進大學門檻,如果欲就讀競爭激烈的學系,成績也就要水漲船高才可達成心願,此科的考試結果直接影響學子入讀大學學科的成與敗,故此該科的成績評定情況必然是審視該科發展的重要關鍵。
有關當局已努力不懈地建立該科的客觀及公正的評核形象。當局早於該科正式開考前已提出實行雙評卷員制度,如果評分有着差異時,更有第三位評卷員評卷的措施,以盡量減少評卷員的主觀成分。
另外,當局又於新學年發放去年所考問題的評卷參考及同步舉辦介紹去年有關評卷情況的會議,邀請全港中學校長委派部分任教通識教育科老師參加、聆聽、參考高低分的閱卷準則、樣本及發問問題,務求令閱卷過程更趨透明及開誠布公。筆者從前任教時也有幸曾參與數次會議,獲益良多。
對評核疑慮
筆者從沒懷疑當局於通識教育科在澄清評核層面問題的誠意及努力不懈的工作,可是,這些舉措似乎沒有釋除不同持份者對通識教育科的評核疑慮。
譬如,若不是通識教育試卷改卷準則難以掌握,根本不需要行雙評卷員制,甚至第三位評卷員作第三次閱卷,事實上,需要第三位評卷員閱卷的情況不是偶然,次數也不少,有需要的時候更需要第四位評卷員評卷,故此,可以得出通識教育科的評卷具有爭議的結論。
再者,筆者有機會閱讀該科的年報及評卷參考,發覺只是列出評卷大綱、答題重點舉例,沒可能巨細無遺地羅列所有學生的不同答案,以有限的指引評改無限學生提供的可能答案,問題便會出現,也能解釋筆者從前參與當局的通識教育科試後評卷研討會時,台上台下常常就高分試卷爭論的背後原因吧。
作者為前五旬節中學老師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談楊舒平事件 |
上一篇: | 將可持續發展目標 帶入每一個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