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2日
事隔十年,荷蘭藝術家Florentijn Hofman(霍夫曼)的巨型充氣作品「橡皮鴨」(Rubber Duck)再次在香港展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次巨鴨來港並非炒冷飯,而是打孖上,稱《橡皮鴨二重暢》,聲勢更浩大。華人文化本身就喜歡好事成雙,而非隻影形單,雙黃當然比單黃更符合本地口味。
不過正所謂天有不測之風雲,人有突如其來的開支:主辦單位因為這些原因宣布雙鴨提早說再見。我們不知道藝術家是否欣然接受,反正市民就接受了。社交媒體上不見市民有什麼怨言,只見大家在紛紛互相提醒要充分把握最後打卡機會。可見如今香港的確由治及興,氣氛一片祥和,充分反映此作品連繫社區,讓大家使用公共空間,互相認識傾談,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達至世界和平的原意。
藝術家為作品把關
當代藝術因為已經打破了一切材料、主題和形式的規限,所以唯有不時充充「高大上」:每每要求觀眾要反思什麼、顛覆什麼。然而這件作品卻反璞歸真,告訴你看藝術沒有看不明白的問題:全個世界都有浴鴨,浴缸之中與鴨歌唱⋯⋯人人都同過鴨仔沖涼(好似係)。所以它的意思就是:快樂、童真、完。一件作品可以令大家開心、老少咸宜、人畜無害,試問還有誰可以不稱美?
自從近百年前的藝術浪潮達達主義,令尿兜都變得有創意:尋常家品直接當作藝術品,已經不是什麼新意念。而且將日常物件放到無限大,就可營造一種超現實的戲劇效果──這個原理,隨便買一本繪畫興趣者入門書,都有一節會教你。不過,一件作品的傳播力注意力可以在社會放大,變成流行藝術(popular arts),就不是那麼簡單,要有許多非藝術的條件和單位配合──這些才是一個產業系統的真功夫。香港是國際大都會,當然也有和其他同儕城市相同的「吸鴨力」。
當代藝術家已經和我們想像中的傳統畫家、雕塑家、書法家等不同:他們的作品往往不再需要親手去完成,而是交給他人「打造」。
如此一來,我們還要藝術家何用?因為我們相信(1)當代藝術家多從生活所見所聞獲得靈感,再做成作品,不是事先按照廣告客戶需要開始,(2)藝術家可以扮演守門員的角色:他們有原則、有堅持,令人覺得作品不會輕易變形走樣。因為他們有要求,為質素把關,為用途把關。
翻查紀錄,霍夫曼在十年前接受過當時《南華早報》記者Vivian Chow的訪問,說自己是一個有原則的人,認為橡皮鴨是公共藝術,要和商業化保持距離。例如他堅持橡皮鴨每次出現均由當地城市臨時打造,是短暫的繽紛,沒有真身,不被單一位富人收藏永遠擁有。即使當年在香港發售一千隻紀念小黃鴨,也是因為收益撥捐一個提倡精神健康的非牟利團體。霍夫曼訪問中的振振有詞,今天讀來仍覺感人肺腑。
文創鴨水人人抽
十年過去,今時今日文化及創意產業比以前發達、更無孔不入,人人都想分一杯羹。藝術家一旦首肯,龐大的產業系統就可以開始「自動駕駛」。本來是勾起大家回憶的工業產品,又變回私有財產:橡皮雙鴨搭上知識產權的便車,衍生了一堆獲授權(licensed)的「收藏品」collectables,網上獨家發售,包羅萬有。
除了本身可以令人揸捏減壓(霍夫曼所述初衷)的鴨仔玩具外,更有「麻雀連籌碼套裝」(當然也十分減壓),也有金融機構獲授權發行NFT等。看來鴨不賣身,卻可以像孫悟空般有千千萬萬個化身,比起買斷一隻巨鴨,IP授權這盤生意更精明得多。看來為藝術而藝術,人人平等可享的「公共」光環,可能只是一個累積無形資產的過渡階段而已。誰可以投資、誰消費、誰做啦啦隊打氣,真係有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加「公共」。
本港的公營部門、旅遊部門、以致金融保險電訊等私人企業,都領略到牠們的價值:上次是單一贊助,今次背後贊助商一字排開、星光熠熠。隨着社交媒體打卡文化的興起,販賣旅遊奇觀,就是一座城市的自動吸客機,也吻合「香港一切回復正常」的政治主旋律。而將五千隻鴨與水分離,放在樓梯上的展覽,更令人感到十分Kitsch。
療癒香港有功名
所謂「麵包與馬戲」,是古羅馬統治城市的一種手段。有嘢食、有嘢玩,人民就唔會作反:這個道理,是傳統國際政治家必讀的經典,無人不識。平心而論,和平與戰爭,兩者都是人類的本性。例如西方的經典兒童玩具,除了有橡皮鴨外,還有模型槍、錫製士兵(tin soldier)等。我輩生長於香港,也有桌上膠劍仔刀仔作為玩具的回憶。
香港開埠百多年,維多利亞海港,每年萬千船隻駛過:有商船、遊船、漁船、餐船也有戰船等。港人趁墟,是一種庶民傳統。每當有航空母艦訪港,均吸引不少軍事迷興奮圍觀打卡。如屬我國之航空母艦,更可取票登船參觀,加深國民身份認同。其實今次展出雙鴨的添馬艦原本就是海軍設施,但觀乎國際形勢,烏克蘭戰事尚未完結,台海間中劍拔弩張,氣氛比2013年溫度上升很多。
大家為和平趁墟,以大海為浴缸(霍夫曼原句「all the waters in the world is our global bathtub」),總比看軍事武器來得更合時宜,亦更可以令人乘車乘船倍感到安心出行。
大學講師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希望在明天 |
上一篇: | 禁播「港獨」歌曲維護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