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2月8日

劉炳章 泛舟論章

趕上「拚經濟」大勢 港需內外兼修

兔年伊始,廣東省在春節長假期的第一個工作日即召開了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參與的政商界人士達2.5萬人,「拚經濟」的決心明顯,勢頭強勁。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在會上的發言傳達了幾點重要訊息,首先是內地經濟發展已不能依賴舊有的廉價勞動力模式,須從高質量發展方向提升競爭力;與此同時,要利用好大灣區的平台作為抓手,深耕多年,再造一個新廣東。

隨着假期完結,新一年的工作正在積極展開。廣東未來一年的重點工作項目超過1500項,當中不乏與香港有聯繫的重點工程,如以廣州南沙「創享灣」為支點打造的粵港澳合作交流示範基地;面向港澳青年,提供住房保障的「港澳新青寓」等;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等地亦積極與香港的專業團隊合作,促進區域融合。

3年疫情讓全球經濟千瘡百孔,戰勝疫情的曙光在望,經濟活力逐漸恢復。廣東的奮發圖強對香港尤有警醒意義,「躺平」、「守舊」皆不足取,向上突圍、發展高質量經濟方是大勢所趨。香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歷經濟轉型,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勞動、土地成本低,本地製造業大批北移,促使香港由勞動力密集型經濟體轉型,逐漸成為今日以金融為核心的服務行業經濟體。

靈活變通一直是香港的成功之道,但因過度信奉「積極不干預」的市場理念,缺乏產業政策,致令香港產業結構過度依賴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財政收入方式單一,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等因素,所造成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香港因成功反而受害(victim of its own success),亟須靠高質量發展帶動經濟,「再工業化」的討論復起,「創科」自然成為諸多公共政策議程的關鍵詞。

主動對接內地 聯通全球

增強發展動能和拓寬財政收入模式互為因果,需要雙軌並行。香港有貢獻國家的能力,同時面對本地經濟增長乏力的困局,須改變思維,除繼續聯通全球外,更應奮力主動對接內地,既能促進「內交」,亦是帶動香港發展的良方。在「由治及興」的階段裏,只有把香港的傳統優勢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格局中,才稱得上是充分地運用。

疫情消退,通關復常,正是國內「拚經濟」發展啟動的時候,香港要接入「拚經濟」的大勢,需要「內外兼修」。先從對「外」的角度而言,香港聯通世界、完善的金融體系、高質素專業服務等,均可助力國家經濟發展,「把餅做大」。

毋庸置疑的一個現實是:在當前的國際社會中,貿易及金融市場都是建基於西方主導的遊戲規則。香港有着150年的殖民統治歷史,不論是好是壞,建立了一套完整西式資本主義制度,對接國際社會。「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化是香港的重要優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7月的重要講話中,肯定了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及普通法體系,是延續香港獨特優勢的重點。

香港擁有與國際並肩的高質量專業服務業。改革開放之初,有不少愛國愛港專業人士,義務到內地介紹西方專業服務對經濟、民生、社會發展的功能及好處,習近平於2018年接見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香港訪京團時,點名讚揚前特首梁振英、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等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至今,香港專業服務既助力支撐內地工商業發展,尤其是涉外經貿業務,亦補足內地欠缺高質量專業服務的短板,長遠亦能幫助內地建立完整的法律、會計、金融等各專業服務體系及生態圈,保障國家利益。有別於工商企業及資產,專業資格不能繼承,即使是富家子弟,也必須透過自我努力,才能取得專業資格,且要終身學習,以保持與時並進。

藉國際化優勢 講好故事

一直以來,香港的專業人士秉持着客觀、科學、獨立、理性的精神,服務工商界,貢獻社會,具公信力,認受性高;他們在發展自身專業的同時,不少亦投身服務社會,出任公職,甚或參與特區管治班子,例如梁振英、部分司局長、行會成員、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等,更多的是參與各類法定機構、諮詢組織及非政府組織(NGO)等,他們是社會均衡發展的重要平衡力量。全港共有約500多家法定及諮詢組織,吸納社會各界意見,作為政府決策參考及協助履行法定職能。透過委任專業人士進入此等機構及組織,讓他們無償服務社會,是政府極佳的免費智庫、免費義工團,可塑造一個更公義、更公平、更透明的社會,對社會管治極為有利,有助於提升高質量發展。

近年,內地漸多參考及採納香港在這方面的經驗及模式;例如,筆者目前是「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及海南省「琼港經濟合作諮詢委員會」的成員,與香港的工商及專業界眾多人士接受內地當局無償委任,義務為其出謀獻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此文擬稿當日,筆者正與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率領的香港工商專業人士考察團80多人,到訪廣州南沙,考察當地的醫療、金融、物流、航運、基建、教育等各方面最新發展情況,並與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工商聯、商協會等座談交流,助力推動內地及香港共同高質量發展。

香港高度的國際化優勢是講好香港故事的底氣。這幾天,特首李家超及商貿代表團正在沙地阿拉伯和阿聯酋兩大產油國訪問,是繼習近平主席去年12月成功訪問中東後,香港的主動出擊,備受矚目。近年基於政治原因,沙地與美國關係逐漸疏離;反之,沙地與中國關係及合作日見緊密及擴大。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國事訪問沙地,受到高規格禮遇接待,兩國締結合作戰略夥伴關係,並簽署34項能源及投資協議,涉資300多億美元。目前中國是阿拉伯世界國家第一大貿易夥伴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2021年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達到3000多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超過三成三;另有20個中東國家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兩地的經貿合作不斷深化,在能源合作上表現出強勁動力,中國在中東原油出口的份額不斷提升,兩地成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再者,沙地現正推動「2030願景」計劃,發展多元經濟,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中東之行期間,特首宣布兩地政府將啟動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談判,達成相當數量的協議,並努力爭取沙地國營石油公司「沙地阿美」來港上市。香港可以配合沙地阿拉伯的「2030年願景」和阿聯酋的「We the UAE 2031」,加強雙方的貿易、投資和文化聯繫。

與中東國合作 締造三贏

中東產油國家擁有龐大資產,基於種種原因,逐步減少在美西方的投資,亦為減少對石油產業的依賴,對多元及多地域投資、風險管理等的需求愈加殷切。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且有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優勢,更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交易樞紐,能以本身的金融及專業優勢,為中東國家提供資產管理、投資管理等服務,是中東國家在亞洲最佳的投資夥伴及地點;我們既可招攬中東企業及資金來港,又可協助中東企業進入內地市場,亦可透過「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為國家引進中東資金,更可乘搭國家與中東日趨緊密的政經「順風車」,夥拍及協助內地企業,進一步開拓中東市場,可謂三贏。

上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外訪瑞士,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積極分享香港最新機遇及發展情況,與世界各地的業界翹楚交流;最近特區政府亦啟動了「你好,香港!」大型宣傳活動,當中一個亮點是派發70萬張免費機票,吸引全球旅客來港。以上種種外訪、宣傳活動表達的訊息相當明確:香港已經重回世界舞台,與內地及世界重新接軌,營商旅遊等都已經沒有障礙。

再從對「內」的角度來看,未來香港將有一系列大型基建、產業計劃開展,加上人口老年化等問題,需要大量資源支撐,未來的支出預期會大增。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近年受地緣政治影響,中美之間的摩擦頻仍,經濟受到中美角力牽動已趨常態化。面對着國內外的一系列不穩定因素,香港本身是否還有更大的潛力未有發揮出來?香港要「拚經濟」謀求更長足發展,除利用內地舞台外,目前可做的莫過於刀刃向內,突破固有的官僚思維局限(經過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立法會,如需修改相關法例,應該不難),例如有否善用外滙基金儲備,在維護港元及穩定金融市場之外,主動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善用外滙基金 投資創科

目前,本港的外滙基金儲備約有4萬億港元,但投資模式固化,除卻一半用作穩定滙率之外,剩餘可動用的一半基金當中有部分是政府自身的財政儲備,除投資於傳統金融市場外,應該參考其他地方主權基金,善用此一部分並投資及扶持本地可控的創科、高端製造產業,同時以優惠補貼政策「搶企業、搶人才」,吸引內地及海外戰略性創科企業及人才來港發展。最近,金管局公布,單是2022年一年,外滙基金投資損失2024億元,反觀政府創科基金5年的支出,也只是1500億元,每年只有約300億元的投入,如能適當運用外滙基金,主動投資創科產業,對實體經濟發展的裨益不言而喻。

事實上,不少現時可見的創科大企業如華為、商湯、大疆無人機等,當初都受惠於政府的補助及支持。港府理應具備長遠目光,哪怕起步虧損,未來仍是可期,轉守為攻。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設立的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Hong Kong Investment Corporation Ltd),初步投入300億元,並加入未來投資基金等,共500多億元,雖然是遲來的春天,卻是配合及落實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創科藍圖所需的最佳資源,是正確的第一步。

再者,政府對待創科產業尤其需要做好思維上的自我革新。例如,過往無論是否創科產業用地,都必須經由公開市場競投,創科企業自然難與地產商競爭;而由政府在科學園及規劃中的河套區興建的多層式標準廠房,再租予企業的「地主—租客」模式,只適合小型創投公司,並不適合具規模的創科企業。

創新科技是高度講求自由度的產業,不同業務性質及不同企業需要怎麼樣的發展布局、規劃、環境、設備,廠房有何特別需求,空間如何布局才切合其產業研發、生產、營運等細節,非行內人絕難知道當中的奧妙。參考華為在松山湖的歐洲小鎮、電動車巨企Tesla在上海的園區,可以看見科技企業如何在其獨特業務環境中實現自己的獨特智能創意,實在非「地產思維」下提供的土地及標準廠房能夠達致的景象,香港政府應該改變固有思維,為創科產業用地給予傾斜。香港尚未開發的土地佔全部土地75%,約835平方公里,比新加坡的國土728平方公里為多,不怕地方不夠。

拆牆鬆綁 提升基建效率

除此以外,針對過往的一些條條框框,也需要積極拆牆鬆綁,提升基建效率,對接「中國速度」。現屆政府相關改革已經在進行中,且讓大眾拭目以待。

發展創科產業,人才是更值得注意的另一個重點。香港的大學國際排名十分高,各所大學多次贏得日內瓦發明創意獎,理大亦參與過國家登月任務,人才不可謂不多。本港基礎研發能力強,但科技成品化不足,可歸咎於不少原因,如需求不足等,在對接國家龐大市場及應用場景後,這些優勢相信會有更大的舞台發揮。發展高端製造業,也需要研發成果的商品化,國內有極大的內銷市場,「香港研發」的舞台不應該只局限在象牙塔內。因應國家之急,晶片科技是國家被「卡脖子」的難題,補足基礎研發的短板需求迫切,香港各大學應該發揮自身研發能力,並善用「一國兩制」下的聯通全球科研機構、實時訊息流通等優勢,積極主動與內地科研機構在此方面共同鑽研,找出突破。

疫情消退,香港要急起直追。正如不少國際大都會一樣,香港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既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和地位,亦存在着種種因素造成的局限;既能在世界舞台上長袖善舞,亦受限於大國博弈和環球政治經濟的波動。香港具備相當多的傳統優勢,在國家所需方面仍能貢獻良多,但反躬自省,仍有畫地自限之處,可以利用的優勢和潛力未有最大化地釋放出來。我們既要拉起長板,亦要補足短板。

立春剛過,未來的機遇如雨後春筍,只要內外兼修,香港依然大有可為!

香港專業聯盟主席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