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8月2日

張鳳儀 葉兆輝

精神健康應納入教育常規課程

中學文憑試成績已塵埃落定,一眾考生有人歡喜有人愁,要確定自己能否入讀心儀學科,還需等待8月10日的JUPAS放榜。今年文憑試學校考生約有4.2萬人,有1.7萬多名考獲升讀大學最低的成績要求,即符合入讀學士學位的最低門檻「3322」。考評局秘書長魏向東表示,因應考生人數下降,入讀大學或許比往年相對容易,現時大概有1.5萬個大學資助學位,當中約2000人雖達門檻,亦有可能失落大學資助學位,而需要修讀自資學位或副學士。然而,社會上較多討論都放在這群擁有大學「入場券」的年輕人身上,而相對忽略的是1.7萬以外,那2.5萬多的年輕人,他們的出路將會是怎樣?

社會大眾一直對大學學位趨之若鶩,除了八大院校提供的政府資助學位以外,不同的大專院校都因此創造了不少自資學位或副學士課程,為的是增加入讀大學考生的比率。同時,自2017/18學年起,政府為修讀本地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3.2萬元的補貼和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目的是幫助繼續升學的年輕人能減低財政負擔。然而,就算投放更多資源,均不能夠讓所有考生都入讀到專上學院課程。因此,要發展青年事務,更要以宏觀角度去協助那2.5萬多沒有大學「入場券」的年輕人身上。

2.5萬人無緣大學 入職場臨挑戰

當他們要踏入職場,代表了他們失去了校園作保護屏障,他們每走一步都需要獨自去面對。當然,政府在這幾年間,也不斷提供一些非學位的職訓課程(Vocational study),為比較傾重學術性的學位課程以外提供了另外的選擇。可能有爭論認為他們已經成年,職場的挑戰也好應該自己去面對,不能完全依賴別人的幫助。可是,捫心自問,在12年學制中小學教育課程中,除了學術科目的教授,有沒有好好培養年輕人的精神健康,協助他們預備好投身社會呢?

過往,能入讀大學的百分率只有單位數字時,投身社會工作的就是大眾,成為大眾的一員相對沒有多大壓力,因為身邊總有一個跟自己有相類似的經歷,可以互勉互勵,沒有學位的年輕人在社會向上游的動力不俗。不過,時至今日,入讀大學課程變成了大多年輕朋友人生的必經站,中學畢業後都是討論升學事宜,而投身職場的就變成了小眾,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對前景的迷茫,令他們感到不是味兒。

再者,在香港的社會結構上,主流的工種未必需要學位資格,但申請者中,有學位總比沒有學位的勝一籌,他們的前景看似明朗一點,但是否意味着未能升讀大學的2.5萬名年輕人沒有競爭力?無法有出頭天?這不僅取決於社會能否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就業機會和在職培訓,讓他們可以擁有一技之長,發揮潛能,香港還須打造為一個多元社會,職場不能只有一兩個的選項,工種亦不能全部由大學生去擔任,否則那些沒有入讀大學的年輕人,就有點被社會遺棄的感覺,亦會衍生出其他不同的社會問題。

提早學習面對逆境 鍛煉韌力

要協助未能升讀大學的年輕人進入職場,好應該退一步思考本地的教育制度。中小學課程皆採用填鴨式、並以考試為本的教學模式推行,即把知識硬塞入腦袋,為的是升學或在中學文憑試過關,這個模式的教學方針並沒有為提早投身社會的年輕人作有效的預備。縱使以往教育局推行生命教育和生涯規劃,惜只是蜻蜓點水,治標不治本,入讀大學和追趕成績仍然是大多數學校的主軸。

本中心一直倡議把正向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培訓,列入正規的課程和必修科目內,讓學生在人生的早期就學習如何面對逆境、與人相處、感恩、化解衝突、不輕易放棄,並懂得肯定自身的價值等的正向人生態度。無論他們的學業成績怎樣,這些培訓都能終生受用。可是,現在的課程中除了學術主科外,其餘的都被視作「術科」或「附加」科,往往被貶低其真正的價值,因為這些科目不能讓成績單亮麗一點。而正向教育和精神健康的培訓也被視為有危機發生後的介入手法,這樣似乎本末倒置了。

其實,只要學生接受精神健康的教導和培訓,當遇上難題時,表現也相對比較強韌,就算是一些在學業上能達標的同學,也可以在心理上及早預備好,正向操練就是能保護他們投身社會後不會輕易放棄,甚或有韌力愈戰愈強!

年輕人是社會寶貴的資源,無論有沒有大學的「入場券」,他們都可以成為建設未來的中堅分子。國家領導人叮囑香港社會要關心年輕人,我們更應投放資源去引領這群失去了校園作保護屏障的考生,讓他們踏入社會時能順暢一點。同時,教育局和學校亦應該在檢視課程時,別只着眼於用12年去為同學準備去考試,尤其是一些比較弱勢的學校,更應善用中小學課程協助同學面對逆境,照顧好自己的精神健康;若如此,年輕人加盟職場時就可自強不息,不輕易被社會淘汰!

張鳳儀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葉兆輝為該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