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5月17日

張鳳儀 葉兆輝

學習怎樣與「手機」共存

在特別假期後,繼小學開始面授課,中學生亦開始陸續上學。在這兩年半的疫情期間,每當長假期結束或復課時,都有學童輕生事件發生。

最近有合作夥伴致電本中心,告知近期的一宗學童輕生事件是其相熟的孩子。事前還有說有笑,沒有任何徵兆,只是事發前父母因為擔心孩子學業而暫時沒收手機,引發衝動的反應,不幸地,孩子一時鑽進牛角尖一躍而下自殺身亡。這樣的事情並非鮮有,也非香港獨有。

既因疫情的緣故,又因科技的便利,學生使用屏幕時間不斷增長。他們確實需要運用電腦或手機上網課、搜尋資料、上載功課、與同學討論小組簡報等等,總之小小年紀就已經成為科技的巧手。

長時間使用屏幕最直接的影響,不單是眼睛的建康,而且睡眠質素亦會被拖累,本地學童睡眠時間不足,尤其嚴重。

斷網沒收致孩子輕生

根據睡眠學會(Sleep Foundation)指出一個14至17歲的青少年人,需要8至10小時的睡眠,但調查指出本地學童在學期中平均少於7小時。另外父母因擔心子女過分沉迷手機而影響學業成績或作息時間,親子間的衝突亦頻繁出現。本中心在疫情期間訪問了超過700個青少年,正就讀本地小六至中三,他們均表示與父母的衝突的頭三位分別是「有關學業問題(59%)」、「上網/打機的時數(47%)」,及「用手機的時間(36%)」(被訪者可填多於一個選擇)。可想而知,上網/打機或用手機都成為了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現今的學習很多時都會倚重上網,對於學生使用手機的時間實在不能夠作出明確指引。父母往往在屢勸不果後,「火遮眼」時就會行使父母的權力,不是截斷網絡,就是沒收手機。近一兩年,就有好幾個初中生因為老師或家長沒收手機後,作出了衝動的行為──墮樓身亡。父母痛失子女當然是肝腸寸斷,然而又可以怪罪誰?是網路遊戲的設計者、推銷者,還是教育制度?

手機的使用是不可以逆轉的,可能成年人又未必完全理解手機與年輕人的不可分離的關係,成年人曾經經歷未有手機的歲月,但青少年人一出生就已經有手機陪伴他們成長。再者,網上世界又確實日新月異,科技發展亦只會更迅速、更便捷,父母對於子女使用手機的「管理」就好像束手無策。我們到學校推行的親子教育項目時,十個父母就有十個都是投訴子女「機」不離手,深表無奈,他們處理的手法就只有上述的兩個策略。

筆者分別訪問過一對母子,母親當然埋怨初中兒子沉迷打機,導致多天缺課,一怒之下,媽媽就沒收兒子手機,他們更因為「手機」事件而大打出手。至於兒子的版本則表示自己用手機是播放音樂,幫助自己入睡,不解媽媽為何要沒收手機。另有初中生在網上社交平台尋求協助,表示自己很想戒掉「打機」,只是力不從心。又有青年人因學業或人際關係不如意,為躲避現實世界,而沉溺虛擬世界。

父母應自制以身作則

我們不是要禁止子女使用手機,而是要訓練他們有自制能力。首先,父母應推遲讓孩子使用手機。

在街上或公共交通工具上,不難發現有許多還坐在嬰兒車的幼兒就已經手執一部智能電話,雖然他們觀看的是兒歌,但是他們被灌輸了手機就是他們生存的「必需品」,就等同氧氣和水一樣,他們得不到,就會大喊大叫,父母不忍心下,會誤以為觀看兒歌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其實卻親手埋下了手機就是子女生存「必需品」的奠基石!既然成為了「必需品」,就當然是共存或共亡罷了。

當父母強行奪走此「必需品」,孩子就會「同你死過」,不是發爛渣,就是以死要挾。如果父母錯過了從小訓練孩子對手機的自制能力,可嘗試與他們一同建立「手機假期」,即除了使用「安心出行」外,當天就不用手機。好多時子女沉迷手機都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太沉悶,因此,父母在「手機假期」時,應好好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動,到戶外走走,或一起運動,嘗試專心花時間在子女身上,談談他們的逸事和趣聞,讓彼此都能發現手機以外的世界有多美好!

親子關係上的鴻溝並非一時三刻所形成,要建立彼此關係的信任是沒有捷徑的。同時,身教往往比言教好,子女看到父母不分晝夜地使用手機,自己卻被管制,心情當然會不好,彼此的信任亦難以建立。又或外出吃飯時,一家人都是低頭看手機,甚少有關懷問候。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展示個人的自制能力,讓子女明白手機是現代人的工具,並非生存的必需品。線上世界是精采,但是線下世界也是同樣精采。嘗試建立一個沒有手機都可以享受的時光,因為每天使用手機愈長時間,就會對精神健康愈多負面影響。

在過去的特別假期,為了給學生多一些選擇,本中心推出了「身心守護隊@6weekchallenge」(https://6weekchallenge.hku.hk/),讓小學生及其父母一同接受挑戰,基於「身、心、社(Bio-Psycho-Social)」的模型,建立出不同的品格強項。我們一共收到來自約20間的小學,超過100個小學生上載親子的活動短片或照片,不但有一家人行山、做運動、還有一起做手工和做家務的,我們會選出最佳的10個親子組合作為獲獎單位,目的都是推廣正向的親子關係,建立彼此的信任,製造出美好的回憶。這一點一滴都是建立信任的根基,當風雨(衝突)來襲時,關係都不容易倒塌,並且有信心可以迎刃而解。

張鳳儀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葉兆輝為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