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6月24日

歐陽檉 劉欣彤 文化論政

涓涓長流電子書

比起其他更具爆炸性話題的科技產品,例如半年一新的手機,或短兵相接殺入家居的電視串流服務,電子書科技和市場的發展就顯得像涓涓細水長流,不是經常進佔主流眼球。不過,近日亞馬遜Kindle撤出中國的新聞,就令電子書再次登上頭條。

Kindle撤出中國

亞馬遜(Amazon)在6月2日宣布將終以三階段方式停止中國市場的Kindle電子書業務,其中中國Kindle電子書店將在2023年6月30日停止營運,到了2024年6月30日則會關閉Kindle電子書下載功能。有意見認為亞馬遜將Kindle撤出中國,和中國日漸嚴厲的管理法規有關。不過,亞馬遜官方則否認此決定和政府審查有關。作為公眾無法得知更多內情,亦唯有如是信納亞馬遜的正式公布。

撇除法規因數,Kindle無法在中國複製其霸主地位,以至對這個其實只佔其王國整體業務1%的市場意興闌珊,也是有跡可尋。在英文世界,Kindle是電子書閱讀器的代名詞,就如英文Xerox等於「影印」一樣。

亞馬遜2007年首次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標榜為比紙張更舒適的閱讀媒介,至今在英文書方面而言仍然手執牛耳,有如電子書界的iPhone。Kindle進入中國市場將近10年:2013年正式開展中國Kindle市場,在短短3年間,中國就已經成為了亞馬遜全球Kindle設備銷售第一大市場。在2013年至2018年的5年間,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在中國內地累計銷售數百萬。

中文書生態多元

不過,多年來Kindle的主要對象仍然為英文書或者歐洲語系的讀者為主。亞馬遜開設「中文書」的網上書店也是在2019年才正式啟用,就開發中國市場的策略而言,5年來仍然主要針對英文書的讀者群,步伐可算是比較緩慢。亞洲語言的新書,不一定都在Kindle。

中文電子書店比較多元,沒有像英文書那樣:基本上想尋找最新的英文書,在Amazon搜尋就買得到,然後一站式買了就會自動接連到Kindle,開始閱讀。與此同時,針對中文電子書市場的閱讀器亦各有千秋。

Rakuten的Kobo稱得上是中英文書比例較平均的國際網上電子書平台;此外還有文石(BOOX)、華為(Huawei)MatePad Paper、海信(Hisense)閱讀手機、台灣的Hyread、讀墨(Readmoo)等公司開發的閱讀器,針對了中文讀者對於特殊設定的喜好:比如橫向/直向閱讀、字體、簡繁體轉換等、在介面和用家體驗上方面都比Amazon來得更貼近中文讀者的習慣,各自都有自身的「忠實粉絲」。

而且,Kindle在中國以至華文市場並沒有Amazon科技巨擘從書店到網上萬貨店(the Everything Store)再到電子書店的那段歷史,以及後來形成的天然壟斷優勢。

中文電子書不同的書商或發行分銷商都有各式各樣的促銷活動,而BOOX和hyread等公司亦需要走「開放式」的道路:讀者可以自行下載KindleReaderapp、Kobo、微信讀書等。

當市場產品愈來愈多型號,版面設計等種種更新都趨於多元。不僅是閱讀App,連雲端儲存、導航等等不同應用程式都可以下載使用。亦有電子書閱讀器將用途延伸至文書處理上,使電子書閱讀器和電子紙張(Digital paper)走向滙流(converge)的電子產品。不過,如果閱讀器功能太多,變成一塊「不傷眼的黑白平板」,還有什麼意義、用家和市場是否受落等,還待實證考驗。

除了電子書店的B2C市場,圖書館也開始受到電子書產業的青睞。比如Hyread的中文圖書館和OverDrive英文圖書館,都是其中兩家香港公共圖書館訂閱的電子圖書館。跟電子書店不一樣,讀者可以借書,理論上比較階級平等。電子圖書館也有客製化服務,可以租出不同的館藏,比如大學的Hyread和各中小學的訂閱,各適其適,學校圖書館主任能決定可供借閱的書籍。所以如果讀者同時擁有多間圖書館的圖書證,就可以足不出戶,博覽群書。

環球疫情令實體圖書館和實體書店間歇停止營運,讀者閱讀習慣亦開始出現更大的轉變。電子書應用程式、電子閱讀器變得更加流行,各種不同的硬件軟件相繼推出市面。

電子閱讀器也由以往少數文青派的玩意,變成漫畫迷一部盡覽天下漫畫的神器。隨着更多人隔離宅在家的新常態,也將有更多要逃避電話屏幕背光畫面的需求。

公共圖書館無可取代

然而,閱讀習慣的培養,仍然有賴實體圖書館的運作。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是幾代香港人的共同記憶。圖書館重開,筆者再入圖書館,仍然感到書卷味是無法被取代的,就像客廳和高清電視無法代替劇場和舞台一樣。公共圖書館在透過科技去「增加閱讀風氣」、增加借閱率的同時,在營造本土閱讀、討論、思辨、自由的文化氣息上仍然有其不可代替的地位。

歐陽檉為香港大學社會學博士,劉欣彤為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畢業生

本欄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