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1日
特首最近宣布,由於疫情緩和,政府將重啟多項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的活動。今年的回歸紀念日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不但總結了本港過去四分之一世紀努力的成果,也正值香港穩步走出新冠疫情陰霾的時候。更重要的是,一如港澳辦副主任王靈桂指出,在國安法果斷實施、選舉制度修改完善和三場重要選舉成功舉行後,香港正式從「由亂到治」進入「由治及興」這麼一個關鍵時期,也是重新檢視香港新優勢的最佳時機。
難單靠前店 必須拓後產
可是,在香港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國際關係卻變得愈來愈嚴峻。俄烏戰事不但已經引致全球食物危機和物價飆升,也嚴重威脅到國際法治和全球貿易。香港這彈丸之地是個外向型經濟體,向來非常依靠國際貿易和投資。
在油價和食物價格飆升,以及國際貿易受到嚴重威脅的面前,香港根本沒有議價能力。在這關鍵口上,香港不能再只靠「吃老本」走下去,必須跳出「舒適圈」,換上一套全新思維迎戰未來。同時,也必須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大框架下,在鞏固自身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構建國際航空樞紐、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新的發展方向,以通過更好地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來迎接內在、外在的各項新挑戰。
正如王靈桂所說,要有新優勢,才能起新作用;有了新發展,才能為國家作出新貢獻。但具體如何落實發展新優勢,就要靠我們的創意。青年人充滿創意,而且少有受困於舒適圈的情況,他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才華,把對未來出謀獻策看成是自己的份內事。
最近,廣東省政府在為未來5年工作定向的時候,提出了要以「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內地;科研在港澳,轉化在內地」這嶄新模式,來指導大灣區的未來發展。筆者認為這個模式既配合香港的優勢,也符合未來發展的路向,是一個創新概念。在執行上,香港青年人有特別優勢:兩文三語、長期面對國際和注重科研的培養……所以在分工的情況下,可以充分發揮「科研在港澳」和面對國際做「前店」的角色。此外,大灣區人口高達7000多萬,是內地人均GDP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單靠「前店」是無法成功的,未來香港十分需要的是個「後產」的最強後盾,即互為配合的大灣區。跟大灣區加緊密切合作,絕對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命脈。
香港如何融入毗鄰大灣區,繼而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呢?首先就要把香港的發展跟大灣區的發展「緊密糅合」在一起。剛才提及大灣區是內地人均GDP最高、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雖然如此,大灣區的城市保險滲透率只有6%,而香港的保險產品有很多獨有的優勢,因此,有四成的廣東省居民考慮過要來香港購買保險。金融方面,預料大灣區到2025年的銀行業務收入將達到185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超過10%,而持有600萬元人民幣以上可投資資產的富裕家庭多達45萬戶,可以投資的總額估計最少達2.7萬億元,有望本港金融業可藉此擴闊市場。此外,本港的醫療機構也可以在將來的北部都會區和港珠澳大橋的本港落腳點東涌,多建立醫療設施提供多元化服務,以填補廣東居民高達500億美元的醫療保障缺口。
躺贏是發夢 青年應貢獻
這些光明的前景、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因此,香港能否成功戰勝各種挑戰,就取決於青年人的心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剛過去不久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對青年人提出了幾點希望,當中要「自覺擔當盡責,始終成為組織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先鋒力量。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這一點,筆者認為用在香港的青年人身上,就貼切不過了。人生要有成就,就必須在年輕的階段裏大加磨礪才行,如果又要「躺平」、消極而又想成功,那分明就是癡人說夢。正如習主席指出,青年人除了要磨礪,還必須有責任有擔當。未來既然是屬於年輕人的,由他們出謀獻策,謀求幸福,絕對是合情合理的事。
香港的前路該怎麼走,年輕人是不用瞎猜和亂碰亂撞的。王靈桂日前在名為「『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周年:成就、經驗與展望」的學術研討會上已經指出了方向。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要以「培育新優勢、發展新作用、實現新發展、作出新貢獻」作為標準。香港的青年人創意充沛,不因循守舊,因此這新標準正好符合了他們的胃口。雖然方向有了,但落實起來要創造哪些新優勢,要起什麼新作用,要藉着什麼新發展才能為香港和國家作出新貢獻,這些問題都是本港年輕人應該好好花時間深思的。
在關鍵口上如果掌握得不好,不但會走錯路,更會因為走了冤枉路而白白浪費了青年人寶貴的光陰。因此,筆者衷心希望青年人能挺起胸膛,擔負起這屬於他們的歷史責任,為未來好好籌劃一下,這才叫對青春無悔。而在這香港回歸25周年慶祝的同時,亦是鼓勵年輕人一起攜手重新檢視自身及香港新優勢的良機。
放射科專科醫生、國際願望成真基金董事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ScoMo, Mo More |
上一篇: | 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個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