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5日
去年10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銳意發展新界元朗、天水圍、粉嶺、新田、落馬洲及文錦渡等北部地區,應付香港未來20年的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並促進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羅列規劃背景、總體原則、目標和行動綱領,讓社會各界進行討論。過去半年,大多數意見圍繞房屋建設、交通鐵路、再工業化、創新發展及港深融合等領域討論。不同團體、智庫及專家都提出可行及清晰明確的建議方案。然而,至今似乎仍未看到一種具體方式勾勒北部都會區如何展現及保存新界獨特的傳統特色。這不單是新界北部都會區發展的重要元素,亦是香港日後如何繼續走現代化的道路,把中西方文化滙流及落地生根。
消失中的荃灣客家村
殖民地時期的發展主要符合英國國家利益。港英政府自1970年初麥理浩上任後,城市急速發展,新市鎮、隧道公路、地下鐵路、大型公共屋邨、醫院學校陸續建設落成,滿足二次大戰後高速人口增長,也符合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聯繫中國及區域經濟市場的整體部署戰略。在此社會經濟背景下,香港市民親身體驗西方現代化過程,憑藉中國人刻苦耐勞的本質,在短時間內創造一個又一個獅子山下的傳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港英時代的城市發展不會特意注重保存中國文化。香港市民享受現化代生活,換來的是獨特傳統中國文化漸漸逝去。例如,荃灣海霸村原是新界荃灣雜姓客家原居民村落,在城市化未發展前,村民居住在現時眾安街、荃灣街市及荃灣地鐵站一帶。據考究,荃灣海霸村具數百年歷史,但因城市化發展而短時間四分五裂,分為和宜合道海霸村、海霸象山、海霸南台及海霸東北台等。昔日的上海霸、中海霸及下海霸已完全消失,餘下數間特色「村屋」成為德華公園的「歷史文物古蹟」。當時的客家村民獲得政府賠償後,個別獲得一座三層式的新型村屋,或選擇舉家移到外地。過去中國傳統文化立時連根拔起,成為無根的水浮蓮到處漂流。相似的情況亦在沙田、青衣及大埔發展新市鎮時出現,於戰後出生的新界居民基本上難以在生活環境中體會家國情懷。
歷史文化是否真的無法與現代化共存?曾到過英國或歐洲的人士都會深刻體會到,歷史古蹟傳承國家民族之自豪與驕傲。英國倫敦西敏寺一直是英國君王加冕登基的地點,也是國家文化的象徵。英國中南部巴斯城鎮(Bath)起初是羅馬人的溫泉城,中世紀改革成為英國重要紡織工業中心。
不過,英國工業革命沒有將這羅馬式古城全面現代化,現時城內數千座建築物列為保護對象,並成為古典式建築物融合的優美城市。蘇格蘭愛丁堡及歐洲城市如比利時布魯日都保存昔日文化及歷史。荷蘭鹿特丹是歐洲少數新式現代化城市,但主要由於二次大戰中受到嚴重轟炸而重建,而不是政府在城市規劃中刻意拔起歷史文化的根。
進一步看,城市化的鐵路及房屋建築設計及命名都需要展出歷史文化色彩。本月中,港鐵會展站正式啟用。根據媒體報道,全程17公里路程的總造價為915億元,每公里的造價僅次於香港西港島線(3公里),平均成本全球第二高。雖然建設費用高昂,整體上似乎看不到會展站的設計如何展現香港中西滙聚的獨特文化風格,亦未能如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Railway Station)、比利時安特衞普中央車站(Station Antwerpen-Centraal),以及美國紐約中央火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般令人深刻難忘。港英政府昔日在設計道路鐵路時並沒有重視中國文化,反而透過建屋修路等項目,令香港市民懷念殖民管治的城市風景。例如,香港大坑半山的房協出租屋邨勵德邨,以圓柱建築風格著名,背後紀念前工務司鄔勵德(Michael Wright)在二次大戰期間擔任香港義勇軍及戰後香港重建的貢獻。可惜的是,港英政府過去在新界新市鎮的發展時並沒有重視中國抗日老英雄,香港近代城市發展卻欠缺中國文化元素。
新車站宜用中式斗拱
更深層次地看,這是中國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傳承與演變,以及與西方文化之角力。建築學大師梁思成曾在其經典《中國建築史》中指出,中國建築以木材為主,並以橫木為枋、左右為樑的方式逐級建築。清官式的建築因清末與歐美接觸頻繁,標準搖動,一時呈現不知所從的混亂狀態。誠然,建築文化無分優劣,重要的是因歷史、傳統、氣候、民族性等因素而自成一家。
筆者希望日後新界北部都會區的討論中,在規劃創新科技、房屋及交通網絡建設時,其建議方案亦能展現及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現代化的元素。例如,北部區新建車站以中國式斗拱為結構基礎,創新科技中心以客家圍村的建築布局等,細緻地看從橋樑、石柱及屋頂設計用料都流露出文化色彩。在現時的討論中,筆者仍未看到有團體或人士從深層次的文化觀角度,全面規劃新界北部都會區未來20年將如何發展。
香港住屋問題需要迫切解決,但我們也要仔細思考及研究北部都會區發展方向,以及香港城市的現代化如何能夠把優良的中西方文化融合,並為中國現代化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
華人學術網絡成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守疫情 保經濟」雙線並行 力保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
上一篇: | 虛實並濟 銀行大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