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4月30日

魯賓尼

不斷積聚的滯脹風暴

當前許多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必須面對的新現實是更嚴重的通脹和經濟增長放緩,而引發滯脹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系列壓抑產量且拉高成本的負面總供給衝擊。

這其實是意料之中的事:先是新冠疫情迫使許多生產線關停,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導致勞動力供應持續減少──尤其在美國;隨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又致使能源、工業金屬、食品和化肥價格上漲;而中國則下令在上海等主要經濟中心城市實施嚴厲封城防疫措施,引發更多的供應鏈中斷和運輸瓶頸。

可是,即便不存在這些重要短期因素,中期前景也依然黯淡。我們有許多理由去擔心當前的滯脹狀況將成為全球經濟一個揮之不去的特徵,在許多經濟體中催生更高的通脹,更低的增長,甚至可能引發衰退。

首先,逆全球化以及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就出現了回潮,在一些有大量民眾感到「被拋棄」的國家,突顯了地緣政治因素和國內政治動向。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疫情留下的供應鏈創傷可能會導致更多製造業從中國和新興市場向發達經濟體回流──或者至少是就近轉移到那些政治同盟國集群中。無論是哪種方式,生產都會被錯誤分配到成本較高的地區和國家。

中美脫鈎 供應鏈碎片化

此外,發達經濟體和一些主要新興市場(如中國、俄羅斯和南韓)的人口老齡化將繼續減少勞動力供應,導致工資上漲。同時由於老年人一般都沒有工作,靠儲蓄為生,這一群體的擴大會在增加通脹壓力的同時降低經濟的增長潛力。

發達經濟體對移民的持續政治和經濟抵制同樣會減少勞動力供應並對工資構成上行壓力。過去數十年的大規模移民抑制了發達經濟體的工資增長,但那似乎已經是老黃曆了。

同樣,美中之間的新冷戰將產生廣泛的滯脹效應。中美脫鈎意味着全球經濟的分裂,供應鏈的碎片化,以及對技術、數據和訊息貿易的更嚴格限制──這些都會是未來貿易模式的關鍵特徵。

氣候變化也會帶來滯脹,畢竟乾旱會損害農作物,破壞收成並推高食品價格,正如颶風、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破壞存量資本並擾亂經濟活動那樣。更糟糕的是,在可再生能源尚不足以補償碳氫化合物供應減少之前,抨擊化石燃料和要求積極去碳化的政治操作導致了對碳基能力的投資不足。在這些因素影響下能源價格將不可避免地急劇上漲。隨着能源價格高企,「綠色通脹」將衝擊太陽能電池板、電池、電動汽車和其他清潔技術所用的原材料價格。

公共健康可能是另一個因素。我們已經認識到新冠疫情足以破壞全球供應鏈並助推保護主義政策,因為各國都急於囤積食品、醫藥產品和個人防護設備等關鍵物資。

我們必須擔心的還有網絡戰,最近幾起對輸油管道和肉類加工廠的攻擊證明它可以造成生產嚴重中斷,且預計此類事件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愈發頻繁和嚴重。企業和政府需要花費數千億美元去保護自身網絡安全,而這些增加的成本都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這些因素將助長那些反對明顯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的政治抵制行動,導致更多財政支出被用於支持工人、失業者、弱勢少數族裔和「被拋棄者」。而這種提高勞動收入相對資本收入比值的努力,無論其出發點有多好,都意味着更多的勞資糾紛,以及工資與物價的螺旋式上揚。

軍事衝突 擾亂貿易生產

然後就是標誌着零和大國政治回歸的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這是幾十年來我們首次要思考大規模軍事衝突擾亂全球貿易和生產的風險。此外,用於威懾和懲罰國家侵略的制裁本身就是滯脹性的。今天是俄羅斯對抗烏克蘭和西方,明天就可能是伊朗去核,北韓進行更多的核邊緣政策,或是中國大陸試圖武力統一台灣。上述事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能導致一場與美國的熱戰。

最後,將美元武器化的做法(將其作為執行制裁的核心工具)也是滯脹性的。這不僅會在貨物、服務、商品和資本的國際貿易中造成嚴重摩擦;還會促使美國的競爭對手將其外滙儲備轉向其他非美元計價的資產。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過程可能會使美元急劇疲軟(從而使美國的進口商品更加昂貴且助長通脹)並導致各區域貨幣體系的建立,使全球貿易和金融進一步碎片化。

那些樂觀主義者可能會認為,我們仍然可以依靠技術革新去逐步消減逆通脹壓力。這或許是對的,但技術因素相對上述11個滯脹因素來說有點勢單力薄。此外,技術變革對總生產力增長的影響依然無法在數據中充分體現,中西方脫鈎將限制全球範圍內採用更好或更廉價技術,從而推高成本(比如目前西方的5G系統就比華為的要貴得多)。

人工智能、自動化和機械人技術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有利有弊的。就算它們被改進到足以創造有積極意義的逆通脹,也可能會擾亂整個職業和行業格局,擴大本已巨大的財富和收入差距。這將招來比我們已知更猛烈的政治抵制──並引發所有可能產生的滯脹性政策後果。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榮譽教授,資產管理及金融科技公司Atlas Capital Team首席經濟學家。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2.

www.project-syndicate.org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