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1年1月30日

埃利安

英格蘭封城的教訓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最近警告,解除英國目前所實施的第三次封鎖將不會是「偉大的芝麻開門」。雖然感染率有所下降,且英國新冠疫苗項目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步,但對於那些嚴密關注病毒潛在動態的人而言,這一點應當不出所料。那麼,為什麼約翰遜政府並未在英國的前兩次封鎖期間採取這樣的態度?

儘管有人依然傾向於將問題歸咎政府的失誤,但實際解釋遠較這複雜。它同時為管理未來的危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英格蘭在去年春天首次封鎖,對社會交往突然踩下急煞車後,英國政府迫切希望協助受打擊尤為嚴重的行業實現活力恢復。比如,政府推出了一項「外出就餐、助力經濟恢復」計劃,規定8月期間外出在餐館、酒吧和咖啡館用餐打折。儘管政府在英國於12月結束第二次封鎖時並未採取如此溫和的舉措,但它的確允許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和經濟互動,並為迎接聖誕季的到來而對大部分地區的限制都有所放鬆。

兩次放鬆限制嘗惡果

前兩次放鬆限制後,因為新冠病毒感染率和住院率隨之上升,政府隨後都不得不急叫停。通過各地差異化的限制層級制度制定折衷政策的臨時努力,被事實證明問題重重──尤其是很難限制人員流動。而這反過來又引發了一場激烈的指摘大戰,許多人起初對政府政策的頻繁變化以及隨後不可避免的訊息混亂憤憤不平。

而自從1月5日約翰遜實施第三次封鎖以來,政府就一再表示,儘管疫苗部署可以改變遊戲規則,但最終退出封鎖將是漸進和緩慢的,並須基於對許多科學和證據的審核。從重新開學到恢復正常商業運作,政府一直審慎地管理民眾的期望。

政府採取當前措施的最佳解釋包括訊息差距、風險方法、錯誤排序、行為傾向以及早日獲勝的政治(和人類)願望。

在訊息方面,過去一年來,科學家和醫護工作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極大拓展了我們對新冠疫情和導致此次疫情的非典——新冠——兩病毒的認識。限制政策因此出現了實際演變,簡單的「開關」狀態讓位予專注進行「風險預算」管控。

事實證明,上述知識從首次到二次後封鎖期的過渡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它強化了決策者所理解的保持學校開放(鑑於關閉學校對受教育權構成了極大的不平等威脅,所以保持正常開學是重中之重),還有酒吧、餐館開放所涉及的風險權衡。最近,它使我們得以更深入理解,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種如何在試圖平衡公共衞生、恢復經濟和社會互動以及尊重個人權利和自由等領域,發揮大幅減少總體社會風險預算的作用。

錯誤排序也可能發揮了作用。英國政府早段重新開放政策的不可持續性,由於缺乏在檢測、追蹤及自我隔離等重要疫情對策領域的充分進展,而變得更為複雜。前兩次封鎖期間付出巨大代價所實現的低傳染率,也因此無法持續,更迅速導致醫院和醫護人員重新承壓。

許多人認為,領導人的優柔寡斷導致政府由此產生的政策反覆進一步惡化。但上述180度大轉彎實際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於經典的行為陷阱,上述陷阱在極端不確定時期是尤其危險的。

提早宣布勝利與現實差距

思維慣性往往出現在高度不確定狀況早期,隨之而來迅速回到此前舒適區的巨大誘惑也是一樣。疏忽和樂觀主義偏見都會加劇挑戰,尤其總體框架如果具有局部性就更是這樣──就像初期主導全球封鎖辯論、狹隘的「選擇生命抑或生計」說法一樣。

約翰遜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可能同樣助長了過於迅速的重新開放。政治短期主義是最終也是在很大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因素。這導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的政府政策一再受挫,其中也包括先要支付短期調整代價才能獲得重大長期利益的基本結構改革。

政客企圖提早宣布獲勝的強烈願望往往導致過早宣布「完成任務」。當美國總統小布殊於2003年5月1日大張旗鼓地在林肯號航母上宣布,美國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經完成時,戰鬥實際上還遠遠沒有結束。

在危機和極端不確定條件下,一貫作出正確決策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它所需要的不是一種決定性的激進方法,而是需要面對實際的快速發展拿出一系列迭代和中期對策。事實證明,避免犯下任何錯誤的強烈願望往往是很難實現的。此外,那些飽受危機之苦的人面臨諸多挑戰,其中也包括不可避免的「規則疲勞」。

英國正遵循世界各地對幾次危機的處理模式,不斷調整針對新冠疫情的應對之策。它強調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從風險預算的角度展開分析思考,仔細區分可以挽救和不可挽救的錯誤,並採取積極早期措施,以實現共同行為陷阱的最小化。我們愈能實時注意到這些問題,未來改進危機管理模式的成功機會也就愈大。

作者英文名Mohamed A. El-Erian,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劍橋大學皇后學院院長,曾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全球發展委員會主席職務。其最新著作是The Only Game in Town: Central Banks, Instability, and Avoiding the Next Collapse

Copyright : Project Syndicate, 2021.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