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
2020年中國經濟的主旋律是所謂「內循環」,這個貌似高深的術語,說穿了只是刺激內部消費來帶動國內經濟增長,因為在世界經濟陷入衰退,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摩擦不斷的情況下,昔日靠出口帶動的模式已舉步維艱。
然而,當前低收入階層收入停滯,沒多餘錢去花,高收入階層要積穀防饑,花錢很謹慎,至於富豪階層,則已積累了太多奢侈品,沒有興奮感了,所以過往幾年中國面臨消費降級的窘局,出現吃榨菜喝二鍋頭,購物拼多多的現象。消費意欲不高,卻要推行「內循環」,只能採取一些非傳統方式。但這些「創新消費」的命運都一樣,萌芽時受到官方的祝福,一窩蜂下很快走樣,官方被迫自打嘴吧,急急降溫。
2020年年初,總理李克強曾表態要大搞「地攤經濟」,一時間許多大城市都湧現千奇百怪的「地攤」,有些白領甚至連家中的奢侈品如茅台也拿出來賣。其後,官媒批評讓地攤經濟在城市重新蔓延,「等於一夜回到幾十年前。這與高質量發展是相背離的。」
盲盒熱潮捱批
最新的例子則是「盲盒」熱潮,這種模式類似日本的福袋、扭蛋,購買者要打開包裝才知道盒內物件的真實模樣,由於滿足年輕消費者的新鮮刺激心理,立時出現爆炸性增長,服裝「盲盒」、玩具「盲盒」、美妝「盲盒」等各種形式推陳出新。雖然一個「盲盒」的售價只是幾十至一百元,但保守估計市場規模已超過25億元。有些年輕人沉迷玩「盲盒」,成為月光族。
在上月27日,新華社就發文批評,「盲盒熱」所帶來的上癮和賭博心理,滋生畸形消費,所謂「一入盲盒深似海,從此錢包是路人」,提醒要特別關注「九五後」一代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在官媒發聲後,「盲盒」之風預期不會再像之前那麼火熱了。
如果說擺地攤、「盲盒」因為規模相對不大,可以輕易遏止,龐大的網上消費新形式所衍生的流弊,就不是那麼容易處理了。疫情期間,線上進一步侵蝕線下的實體店,許多科技巨企利用壟斷地位及雄厚財才來擴大市佔率。
很多人已培養了在網上購買生鮮和日用品的習慣,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科網企業紛紛瞄準「社區團購」這塊處女地,以低價吸引用戶下單,「1分錢一袋食鹽、9毛錢一份青菜、1分錢一個橙」,以蝕本價傾銷瓜果蔬菜、肉禽蛋奶,即使賣一件蝕一件,卻可得到寶貴的用戶數據。
可是,當團購平台搶了傳統賣菜小商販的「飯碗」,一旦形成壟斷後,難保消費者他日成為砧上之肉。《人民日報》近日大潑冷水,指摘互聯網巨頭擁有財力、資源和技術,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作為,而不是「只惦記着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不可不提的是直播帶貨,它利用衝動消費的心理,在經濟低迷環境下創造很多神話,但也衍生假冒偽劣產品、退貨退款難、標準缺失、廣告失實等亂象。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等多個部門紛紛出手,規範「誤導消費與畸形營銷」。為免打擊逆市奇葩,相信監管的大棒最終只會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政府隻眼開、隻眼閉,相信未來還有各種光怪陸離的消費形式會陸續出現。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疫情面前 不自律者需「他律」 |
上一篇: | 新春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