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8日
最近,中美都先後搶閘公布疫苗測試的好消息,一場國家競賽已經上演。疫苗不僅是醫療物資,也被當成恍如冷戰時的「核彈」,可以提高自己地位的同時,起到威懾對方的效果。誰先搶到疫苗,誰就可以主宰世界舞台,可以說「得疫苗者,得天下」。
據世衞(WHO)的數據顯示,全球目前進行人體試驗的10種候選疫苗中,5種由中國政府和中國公司主導。在全球範圍內疫苗的需求量保守估計在10億劑以上。11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時,就強調要推動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得到公平分配,特別是讓發展中國家獲益。言下之意是,作為大國的中國會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維持疫苗分配的世界秩序。
可見,疫苗的重要性已超出防控疾病的作用,是一種戰略物資。其作用首先是刺激經濟,作為最先爆發地區的中國已基本控制疫情,經濟脫穎而出,錄得正增長。但一日未有疫苗,經濟活動難言完全恢復正常。
端視合規化與安全性
更重要的是,隨着疫情在全球大爆發,西方國家由於有尊重個人自由的傳統,難以像中國般推出強制性措施,隨着感染和死亡人數創新高,政府備受壓力。許多西方國家轉而公開批評中國隱瞞疫情,甚至提出索賠。一旦中國製造出疫苗,若以一個優惠的價格提供給發展中國家使用,既可以紓緩西方先進國家的批評,也可以爭取到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大大提升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不過,國產疫苗進軍世界,要通過兩大關卡。一是「合規化」,疫苗在不同國家有不同標準,如有效標準、安全規格、試驗流程、產品定價等等,可說是各處鄉村各處例,國產疫苗要成功晉身為「全球公共產品」,需要對方的配合。美國肯定不會坐視中國製疫苗長驅直進。
另一個是「安全性」,出於戰略考量,中美均傾全國之力去研發疫苗,但疫苗的研發要經過很多臨床試驗,許多步驟不能省略。現在要警惕的是,疫苗的「大躍進」會否有浮誇之風,導致產品品質成疑,構成疫情漏洞。
原來內地已自9月起啟動《疫苗管理法》項下的「緊急使用」條款,在浙江省和四川省推行「緊急接種」計劃,以「自願知情」為大原則,優先安排醫護、海關人員、餐飲從業員、出租車司機等潛在高危群組接受注射,人次達百萬計,官方和藥企均聲稱暫時未見有「嚴重不良反應」的案例。
外界批評官方的「緊急使用」標準太寬鬆,藥企的「嚴重不良反應」定義含糊,測試數據更有待公布。彭博就引述科學家的意見指出,數十萬年齡各異、身體條件不一的人參加試驗,即便疫苗本身並沒有引發疾病,發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美國華盛頓大學駐聖路易斯疫苗專家金奇(Michael Kinch)說得更直白,指形容數據「非常、非常乾淨」反而令人憂心:「生物學從根本上講就是狀況不斷的,從概率上來說,肯定會有心臟病、神經系統疾病或者其他毒性事件。參與人數足夠龐大後,就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所以沒有任何不良報告似乎有些奇怪,甚至可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國安法為核心 整合刑事執法 |
上一篇: | 公民黨去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