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
今天(9月10日)為世界防止自殺日。自殺是嚴重的公共衞生問題,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重要因素。 世界衞生組織的最新自殺報告顯示,每年有超過80萬人死於自殺,相等於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雖然全球自殺率由1990至2016年降低了32.7%,但是青少年的自殺率卻呈現上升趨勢,成為15至29歲組群的第二大死因。
在偏低收入的國家差不多有79%的自殺率中,只有10%曾使用相關精神健康資源的服務,情況實在令人擔憂,因此減低自殺率亦是聯合國訂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人力資源無疑對於社會來說,是一個寶貴的資產,而自殺行為亦會對預期壽命產生了非微不足道(non-insignificant)的影響。自殺行為帶來的影響不僅是身邊的家人、朋友,而且是醫療服務的系統,環環相扣下,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
面對困境 給予正能量
自殺是集合了遺傳、心理、社會、文化以及其他危險因素等相互作用下的結果,有時更結合了個人創傷或失落的經驗。自殺者在行動前會受到獨特、複雜且多元的異質性群體因素所影響,而這些異質性則為預防自殺的專家帶來挑戰。有時,我們會被誤導把自殺歸納為某一成因,但每個人的生命是獨特的,同時間要面對的問題往往不止一個,可能有許多。縱然如此,獲得社會的支援也是一個重要的保護因素,能讓彼此感受到關懷與支持,並持守着希望,都可以在面對困境時,給予正能量,即所謂絕境能逢生。
香港因反修訂《逃犯條例》的事件,經歷艱難及挑戰性的時刻。有指過去兩個月所發生的自殺事件都牽連到該條例。再者,警民之間經常爆發衝突場面,使到人心惶惶。新聞報道充斥着一幕幕暴力及怵目驚心的畫面,負面的情緒不自覺衍生,恐懼、驚慌、沮喪,甚至絕望、無力感都可能不自覺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目前正需要能夠重燃希望,重建關係,重拾大家對社會的安全感。
最新的全球城市安全排名報告顯示,香港由兩年前的第9位急跌至今年的20位,評分的4大範疇中,只得「個人安全」一項位列全球首三名內,首名及次名分別是新加坡及丹麥哥本哈根。同一個香港警務部隊,多年來盡心竭力為市民服務,奈何,如今卻存着許多的不信任及仇恨。現時香港社會,市民出街要大費周章去考慮應穿什麼顏色的衣服,機場及交通系統遭到癱瘓,公物被嚴重毀壞,這一切都是令人痛心。特首正式撤回逃犯修例是修補社會裂痕的開始。當然該做的還不止如此,為了香港的福祉,懇請各方都需要把握任何修補關係的時機,承認彼此的失誤,展開復和的工作。
市民在這段時間可能都承受了很大壓力,請多留意自己的情緒及精神健康,可能會出現抑鬱或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而抑鬱症較常見的徵狀包括情緒低落,對事情失去興趣或動力、失眠、無胃口,以及產生自殺念頭。
至於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則包括記憶回閃,彷彿重新經歷創傷,傷痛的記憶和畫面會不斷浮現,如發噩夢,還有看完一些暴力新聞後,可能會出現疼痛、出汗、嘔心或顫抖。如發現自己出現以上徵狀或感不適,請向專業人士求助,並盡量避免追看社交媒體或電視的新聞。
預防自殺 人人有責
自殺背後滲雜了許多複雜的個人、人際關係、社會經濟等的因素,雖然沒有靈丹妙藥,但自殺卻是可以預防的。如要達致最有效的預防自殺方案,需要社區各界人士的同心努力,推廣身心健康,特別是社區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任何人,無論是小孩、家長、朋友、同事或鄰居,只要是社區的一份子都可以為預防自殺作出貢獻,就如提高對於自殺議題的關注、教育自己或他人關於自殺的成因與警號、積極關心身邊情緒受困擾的親友、對於自殺相關行為與精神健康問題的標籤提出質疑,以及可以分享自己人生的正面經驗等。
社會大眾攜手加入預防自殺工作尤為重要,不論是家人、朋友、同事、社區成員、教育工作者、宗教領袖、醫療系統或政府官員,只要同心努力,適切地設定個人、系統,以及社區等不同層次的綜合性策略,都對預防自殺工作有所建樹。研究建議若預防自殺工作能夠跨層次,跨領域,同時加入多元素的介入方式,就會更有效能。這代表了需要以社區形式的介入、社會的政策改革,以及直接提供為個別人士的介入服務。
每個人都可以為預防自殺作出貢獻,自殺行為是全球性不分國界的議題,影響着每個人。每年有數以百萬人受自殺行為的影響,幸存者擁有獨特的經驗,他們若以自身經驗,呼籲大眾預防自殺,以及社會大眾對他們的支持都是相當寶貴的。
今年世界預防自殺日的主題跟去年的主題一致 ──「同心協力.預防自殺」。正如非洲的一句古諺語,「要教養一個孩童,非集合全村的力量不可」。預防自殺的工作意義深遠,實在需要得到社會各持份者的同心支持及參與。
葉兆輝_國際防止自殺協會國家代表、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全體議員 |
上一篇: | 學界人鏈和理非 政府防9.13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