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1月27日

龍子維

十年人事幾番新 上樓買樓夢一場

古語有云:「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房屋政策供應的多寡與鬆緊,似乎亦暗合某種長波理論,正開始進入供應全面私有化與為融資拆牆鬆綁的「量化寬鬆」時期。筆者斗膽預測,特區政府未來5年房屋政策的走向,如有雷同,並非巧合。

一、由供應主導到資助置業

過去數年,公屋與私樓的供應量遠遠低於香港的平均量。以公屋為例,自1980年開始至今,年均的公屋興建量為21500個,但過去10年只有13500個,足足少了接近四成。

與此同時,隨着1987年引入富戶政策、1997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香港的自置私人居所比率由1971年的18.1%升到2011年的36.2%;自置公營房屋的比率亦升至15.9%,雖然近年有關比率稍為下跌,但總體房策方向由供應主導,轉向為資助置業,似乎仍然是特區政府未來5年房策的主導方針。

從這個角度理解「80萬公屋封頂/足夠」的言論,便會知道80萬這個數字並非行政長官隨意說出的一組數字。早前《信報》就有一篇評論,估算符合公屋申請門檻的86萬至113萬戶之中,有15萬戶的「低收入住戶」乃是居於資助自置居所/私宅業主的退休人士,所以對於政府而言,剩餘大約80多萬戶合公屋資格、為數大概佔香港人口三成左右的人口,就是公營房屋政策主要對應的對象。

剩餘進不了公屋的七成人,就必須進入政府與地產商共同設立的資助置業遊戲。如筆者與鄒崇銘於〈「置業主導」置市民於險境〉一文所提及,不論租置計劃還是「綠置居」,最終都會令大量公屋落入私人財主的手上。

不得不再提提倫敦公屋30年私有化的慘痛經歷:當年戴卓爾政府於1980年代初首先引入英國版本的「租置計劃」(Right to Buy),讓居於市鎮公寓(Council House)的租戶率先「自置居所」,然後推出「買來租」(Buy to Let),令一眾買了社會房屋/公屋的業主可在市場直接租賃單位,待時機成熟,便於1988年取消租務管制及租住權保障,讓大量短期租約的租盤在市場湧現。

1996年,倫敦市政府推出「買來租」按揭,推動新的房屋法令,讓這種短租約、貴租金的租盤成為一眾私人財主與食利者的「福音」。最終的結果是,40%的市鎮公寓最終變為私有,但「買來租」卻成為主流,猶如桌上遊戲大富翁的橋段,部分「買來租」業主最終變成坐擁千間「買來租」的大富豪,窮人自置居所夢固然成空,連中產也不得不租住離工作所在市區一兩個小時車程的市郊,自置居所的比例,反而比起全面私有化之前更低!

昔日香港的租置計劃,其實已經於短短數年間賣出39個屋邨共12萬個公屋單位,佔80萬間出租公屋的15%。香港分別於1998年及2004年取消租金管制條例及租住權保障,距離倫敦式的全面私有化,只差為一眾擁有公屋或居屋的業主提供補貼,推行香港版的Buy to Let。

二、政府賣公產 納稅人埋單

單單靠推行「綠置居」或昔日的租置計劃,其實不能做到全面私有化,除非政府實行團結香港基金的建議,購買公營房屋單位者日後補地價時,只須支付出售單位當天的「成本價」,這樣便可以大大減低公營房屋的補地價門檻,讓更多居屋或資助房屋變成不折不扣的私樓。

以這種方式推行的置業補貼,最終會成為推動私人租賃市場租金暴漲的助燃劑。一眾納稅人辛辛苦苦工作,原先繳稅得以換取的房屋福利和保障,最後變成為房地產商打工。倫敦的例子告訴我們,透過政府補貼地價而向私人發展商賣樓、或是提供租金補貼的行為,最終都是由納稅人埋單,承擔隨之而來的高租金、高房價的惡果。

根據英國全國住房聯盟(National Housing Federation)的研究,單單2016年,英國的納稅人便已經向私人業主「進貢」高達93億英鎊的房屋福利,當中有超過40%的政府資助,是直接落入私人大業主的口袋。

經濟學者Thomas Piketty就在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提過,現時社會問題的根源,在於房產租金資本的收入遠遠高於經濟的增長,更不用說工人的工資了。利之所在,導致巴塞隆拿和柏林亦不得不立法禁止Airbnb出租整幢物業,因為租金實在太昂貴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解決住房可負擔問題的出路,絕非給予公屋和居屋居民「分一杯羹」的機會,而進一步令坐擁房產者食利的回報暴漲,與國家經濟成長的幅度拉得更開。

三、權利變選擇 上樓變樂透

當公屋的數量不再增多,甚至愈來愈少時,能夠上樓就好像「中六合彩」一樣,當年能夠上到華富邨或是蘇屋邨的居民,都應該是這樣想,只不過現在不是1960年,而是2017年。

能夠安撫一眾心急上樓或置業者的講法,自然是強調政府會給予市民「選擇」。倫敦的做法就是為當地市鎮公寓引入一套「選擇為本」的分配制度(Choice-based lettings system),讓一眾「顧客」可以「自由選擇」住哪裏,不用再被昔日千瘡百孔的中央分配制度所束縛——只不過必須同時引入複雜的計分制度,在數量極其有限的市鎮公寓或是社會房屋之中,區分申請者有多需要一間住房。

這與一些團體鼓吹公屋私有化可以「解決資源錯配」的講法如出一轍,都是強調有選擇,但他們沒有說清楚的是,當公屋變成「綠置居」,開啟全面私有化的序幕後,市民只能夠得到類似買六合彩可以揀數字的那種「選擇」。

置業上樓皆成空,惟有獨自租貴房。這是筆者對香港房屋政策「遠景」的最大擔憂。

龍子維  影子長策會成員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