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6年8月8日

歐陽檉 文化論政

有一種精神 叫體記

4年一度的體壇盛事日前終於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揭幕了。無論大家平時是一個幾嚴重的「體育盲」,從今天起奧運消息無論從網絡或傳統廣播文字媒體都會無間斷地送到你的眼前。當大家為香港運動女神們歡呼時,有沒有想過這些來自地球上最遙遠的一端(南美洲)的訊息是用什麼高科技傳送過來的? 答案是︰人!

今屆奧運,香港派出75人代表團遠赴里約。除此以外,香港的體育記者們也不缺席。奧運賽事繁多,有香港體記,我們才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角度,觀賞香港人特別關心的賽事。除了「荷蘭叻」代表了香港人(TVB?)傳聖火的陳伯祥外,香港的真.體記們其實是一種怎樣的專業呢──用什麼角度理解體育記者,肯定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曾任報章體育記者、電視體育記者及主播, 現正修讀香港大學社會學系「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碩士課程的曾詩敏,一直都有一個心願:體育記者十分敬業樂業,有些半生筆耕,直到退休仍然孜孜不倦。有些中途創業或轉換跑道,但始終對體育不離不棄。她覺得體育記者的故事,在香港鮮為人知。為了讓大家立體地認識體育記者,她展開了「今次,這句『加油』屬於你:記錄香港體育記者的故事」計劃,並以展覽形式在7月30日揭開了序幕,以期拋磚引玉,讓體記和希望認識體育的市民互相交流。

她首批訪談的體記,有朱凱勤、林定勤、伍家謙、郭思華、徐飛、徐嘉怡,劉嘉承和李玥。其中徐飛現身在巴西,代表她自己和徐嘉怡一起創辦的網站《體路》採訪。曾詩敏說這批體記是一個「老中青」世代的比較。我認為,除了不同年紀、年資、經驗會有不同感受、人生體會外,也反映了不同年代的體記身處於不同社會、科技環境和媒體生態的抉擇和際遇。

人稱朱爺的老行尊朱凱勤經歷過體育新聞的光輝歲月:足球場爆滿的年代;現在報道足球的收入來源變成博彩主導,他有點感嘆和無奈。林定勤和伍家謙都曾經隨着電視入屋逾十載,成為體記明星。但隨着社會轉變,體育新聞被認為在大眾市場的商業價值不高。在寸寸是金的報章,秒秒是錢的電視,體育新聞往往成開刀的對象,令人憤慨。有體記感嘆,體育新聞有如「甜品」──被認為可有可無。但我認為它也被視為「奢侈品」:體育要讓路給更為吸睛的內容。版面、時間,一切都要為最高增值服務,其實這個不也就是香港的「地產價值」麼?

因為內容取向、待遇、人生階段等問題,明星主播從大眾媒體的全職退下來,以自由身繼續貢獻體壇,也是人之常情。伍家謙轉為熒幕多面手,除了體育外也做其他的節目。這個王子太鬼馬,最近在公仔箱甚至大銀幕都見到他的蹤影!

政府忽視體育政策

年輕一代是數碼世代,胸懷理想,不做鹹魚,於是轉戰網絡!《體路》當初創業維艱,但現時已經找到一定的廣告和贊助,和其他與運動有關的內容如攝影教學、專家專欄、產品資訊等結合自創輕盈的營運模式。最重要的是認真開拓不同層級的報道,包括學界體育等。這種連貫性的貢獻,比大台還要大。筆者也轉到《體路》看里約奧運新聞。徐飛的報道,有時如日記般,寫得很自由奔放,毋須chok晒咁報,親切感觸動人心。曾詩敏則在《運動版圖》雜誌的網台開咪,「Vien共同體」開闢了她的新天地,拓闊了受訪者的群體,不再只限於有傳統新聞價值的知名人士。

體育和文化之間的關係,總是這麼近、那麼遠。一方面,藝術家和運動員都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魅力型職業。另一方面,文化和體育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現代科層政府更經常功能性地把兩者放在一起,包括香港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直屬於民政事務局。其實有一班人一直「也文也武」──他們就是體記!他們多有和體育相關的學歷,本身是體育愛好者或教育工作者,也和運動員「識於微時」,形成友誼和互信。所謂「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這句話適合形容藝術家、運動員,也適合形容體記。

過往文化界經常批評政府沒有文化政策,但原來體育界更加嚴重。連立法會建制派議員「體演文出」界別的馬逢國先生也在其最新的「4年工作報告」中指出「自2002年民政事務局發表體育政策檢討報告書後,香港便沒有再進行大型的本地體育政策檢討。」筆者也沒有見過可與《香港有文化》(陳雲著)和《香港音樂史論》(劉靖之著)等量齊觀的本土體育理論流通於香港。在全球化的世紀,你沒有政策,就是任由跨國跨境力量操控、「被政策」了。香港不缺人才,但歷史特殊,無論文化抑或體育都要在舉國體制和自由市場以外走出第三條路。政府應該如此認知,讓熟知情況細節的人出謀劃策,讓本土人才不致白白流失,或者孤軍作戰。

我問曾詩敏,我應該寫些什麼支持體記?她婉拒我的好意,說:「有時,聽到一句『辛苦晒』已經夠了」。今次,這句「加油」,真的屬於每位體記!

本文所述的展覽由即日起至9月3日,在香港大學賽馬會教學樓7樓,社會科學院及社會學系的MC3@702創意空間展出,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關閉。詳情請參閱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kuMccc/有關「記錄」計劃的查詢和交流,可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

歐陽檉_大學講師

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