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
恒指上周四及五連續兩日下挫1.13%和2.01%, 成交額分別約1220億元和1393億元。大型股份如宏利金融(00945)和科網龍頭騰訊(00700),周五單日分別下挫約4.6%和4.9%。兩者並非10元以下的細價股,每股股價接近160元和330元,而且股份極度流通,股價需要下調很多個價位,才會單日跌幅接近5%。雖然恒指只是調整幾百點,但個別大型股份的走勢確是突然大挫。
在臉書看到有不少「牙痛咁聲」的淒怨帖文,亦有很多留言認為恒指下調幾百點並非大不了跌幅。早前龐寶林兄的專欄,提到這一波的大調整似乎並非受不穩定政治或經濟因素影響,而是近日升市集中大藍籌,這類股票有不少衍生工具。由於運用槓桿原理,股價下挫幾個巴仙便須止蝕離場,所以上周損手的,多是大量買入衍生工具的投資者。
未知本欄讀者是否傾向買正股,較少接觸風險較高的衍生工具?一般的價值投資者,以基礎分析估值並入市,若投資以中長線為主,大概可以抵受10%至18%的波動。如果以衍生工具投資,再加上孖展,只需少量資本,便能買賣較大量的大額股票,但風險承受能力大幅下降(估計只能承受2%至6%波動)。本來藍籌股和市值較大的股份,股價的日常波幅小,遇上單日下挫超過2%至3%的機率較低。只是一旦遇上,風險隨即倍升,而衍生工具有期限,在時間和風險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止蝕盡快離場,等不及本周初的反彈。
投資毋須博到盡
衍生工具除了用於對沖,其實是不俗的以小博大投資工具。原理和樓宇按揭相似,最大差別是年期和資產價格的波幅吧。現時樓市有不少辣招,流動性不及過往,兼且價格高企,未必是最佳的比喻例子。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實行低息量寬政策,香港因聯繫滙率跟隨低息,當年利率低於通脹,實質是負利率,因此資產價格應會上升。樓宇按揭成本低,是極佳的以小博大投資機會。談及樓價升並非要馬後炮,旨在說明衍生工具有其用處,有時未必如印象般凶險。話雖如此,筆者並沒有買賣衍生工具,畢竟運用這類投資產品需要膽大心細、極佳的風控技術和決斷力。筆者自問技不如人,所以只買賣正股,但求財富能平穩中增長。當然何謂平穩,以及風險和回報比例是否合理,就見仁見智。
近日看了一篇解釋《易經辭繫》句子的文章,大意是大衍之數五十,中國人不會「追求極端」,而是「去一以象天」(這一句筆者也不甚了了),文章要旨:凡事留一線,較易持盈保泰。套用在投資,大概是不求最低位入或最高位出,各類投資(包括運用衍生工具)亦不會博到盡。《易經》當中有智慧!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股反彈完畢? |
上一篇: | 石藥轉拓高毛利產品潛力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