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香港近來受到極端天氣的影響,包括十號超強颱風「蘇拉」和黑雨引致的水災與山泥傾瀉,令不少樹木倒塌。塌下的樹木若不好好處理,結果便會變成廢物被棄置在堆填區。
猶記得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超過60000棵樹木倒塌,當時身為建築設計師的黃卓健(Ricci)有見及此,開始學習如何收集塌下的樹木。
2019年8月Ricci成立環保社企「香港木庫HKTimberbank」,在元朗橫洲租了一個小倉庫開設木廠,把塌下的樹木Upcycle(升級循環)成為有用的木材,賦予樹木第二生命,減少浪費,並推動循環經濟。
香港木庫以R3-Recycled(回收),Redesign(重新設計),Relink(再連繫)為發展理念,提倡生態循環再工業化,回收因颱風或老化而倒塌,以至因發展被砍伐的樹木,糅合美感設計與環保再造,讓木資源得以重生,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香港木庫4年來回收了800噸棄置樹木,收集樹木後,經過分類及切割、真空乾燥處理以及設計,便可再造成不同類型的木製品,例如傢俬或公共藝術裝置,而每件作品背後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
香港木庫自成立以來,一直與不同政府及商業機構合作,包括建築署、環保署、香港賽馬會、旅遊事務署,以及不同品牌如文華東方酒店、AIGLE等。
他們曾為環保署的新總部辦公室設計和製造一系列家具,最近為香港麥當勞在大埔太和廣場開設的首間零碳認證餐廳設計及製作外牆。
回收塌樹過程錯綜複雜
與Ricci談起樹木,他立即非常雀躍。對他來說, 樹木不單有生命、更有靈魂。最近受到颱風蘇拉的影響,政府部門收到約3700宗塌樹個案。香港木庫的忠實粉絲不斷向Ricci提供塌樹資料,當中一位正職為社工的木庫粉絲,在今次十號風球後向香港木庫報料,指屯門區有一棵大樹倒塌,並擔心它會被棄置在堆填區,因此積極聯絡香港木庫,希望能協助救樹。
可是樹木是沒有所在地址,報料人士只能籠統地說出樹木的位置。即使香港木庫的工作人員找到大樹,亦必須確定樹木的擁有者,例如是否政府部門或私人擁有,再與相關人士聯繫,確定樹木真的被棄置才可以回收。過程錯綜複雜,而且爭分奪秒,因為清理樹木的外判商亦可能隨時會清走樹木。由於一般的做法是會把樹木鋸碎成小件,以方便工人搬運到路邊再由夾車運送到堆填區。
其實當樹木變成碎件便很難回收再造,幸好這次的粉絲報料後,香港木庫恰巧得到區議員協助,才得以在短時間內聯絡上相關的政府部門,確定樹木可以回收,這棵三四十歲以上的大樹才得以延續生命。
建亞洲木材資料庫 實現零碳
回收再升級循環固然重要,但Ricci的志向不僅如此,他打算在亞洲建立樹木的循環經濟圈。於是在2021年成立了註冊慈善機構TREF(Timber Research & Education Foundation樹木研究及教育基金),與本地頂尖大學研究機構合作,專注於研究亞洲樹木品種碳滙(Carbon Sink),二氧化碳被捕獲儲存於樹木纖維內,從而減少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TREF計劃以香港木庫從回收樹木得來的資料建立第一個亞洲木材資料庫,用以創造一個可靠的碳排放計算與審計的標準,支援未來的碳抵消與零碳目標。TREF亦會針對研究本地的樹木品種是否可以作為重型工程的材料。希望能以本地砍伐的木材作為建築材料,減少在外國進口木材,減少建築材料的運輸碳足跡。
此外,Ricci今年6月成立Acarbon Forestry Resources亞洲碳林智庫有限公司(簡稱Acarbon),為有意參與碳抵消計劃的企業,在本港以至東南亞地區種植樹木。Acarbon第一個種樹地點是香港西貢區,而東南亞地區的首個目標是馬來西亞的雨林區。Acarbon種植的樹木按當地森林的生態環境,以現代科學的管理模式,保存生物多樣性,盡量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時為免有人濫用種樹名義,出現漂綠(Green washing)或虛假信用(Faulty credit)情況,Acarbon以創新的區塊鏈技術與無線射頻識別(RFID)追蹤林木資源,確保向其購入碳抵消的企業真的是以種樹作為碳抵消。
期待此計劃能進行成功,有助日後在亞洲可建立一個有信用的的碳註冊體系(Carbon Registry),排除被歐美壟斷碳註冊,成為真正的亞洲樹木循環生物經濟圈。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0天免費閱讀】美滙觸頂回調 澳元大反撲 |
上一篇: | 醒來吧 蔚來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