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
今夏全球主要經濟體出現分化,美國和日本的經濟增長意外強勁,相比之下,中國從疫情中重新開放的進程繼續放緩,歐洲則再次滑向經濟衰退。
中國正處於緊要關頭,今年第一季,從疫情中重新開放後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增長2.2%,令人印象深刻,但由於對復甦的信心減弱,第二季僅增長0.8%。到第三季,經濟依然不振。
儘管今年的重新開放勢頭強勁,但中國經濟正遭受需求明顯不足的困擾。通脹已然消失,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年下跌0.3%,進入通縮區間。
內地須三方面出招振信心
2020年至2022年的各種衝擊:嚴格封控、監管打擊、房地產疲弱、海外經濟衰退、地緣政治風險,似乎均打擊了中國今年的增長動力。例如,在去年底重新開放時錄得消費激增後,消費者再次變得審慎。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僅增2.5%,相比之下,2019年底增幅高達8%。疫情期間就業不安全感提高、有限的社會保障體系(儘管實行嚴格的封控,但政府並未像美國、歐洲或日本,向家庭提供大規模支持)、房地產價格下跌,都令消費者保持審慎。
投資也乏善可陳。7月份固定資產投資按年僅增長3.4%,增幅僅及2020年疫情爆發時的一半。監管衝擊和美國實施的出口管制,打擊了對科技行業的投資。房地產價格下跌、爛尾項目,以及開發商違約等問題,正促使家庭推遲購置新房,導致房地產投資萎縮。基礎設施投資也受到抑制。由於中國重新開放趨向停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選擇償還債務,而不是借款投入新的項目。
最後,貿易是另一個承壓的增長引擎。海外需求不振導致7月份出口按年下降14.5%。
面對不及預期的經濟增長,政府已開始作出應對,出台部分刺激需求的措施。8月份,中國人民銀行把7天期逆回購利率下調0.1厘,但為了防止中國陷入長期通縮陷阱,政府需要在3個方面加大協同力度:大規模財政寬鬆政策、穩定房地產行業、快速下調利率。如果政府仍不願意採取果斷措施以重振需求和信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很可能無法達到政府制定今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屆時,可能會出現更持久的通縮蕭條。
日本經濟增長料續上行
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季快速增長1.5%,較預期高出一倍,顯示當地經濟終於擺脫了1990年代泡沫破裂後「失去的30年」,投資者的樂觀情緒不無道理。更重要的是,日本經濟總規模在停滯30年後,於今年第二季創下近600萬億日圓的歷史新高。
目前日本經濟增長仍繼續上行。首先,受疫情和俄烏戰爭衝擊,日本核心通脹持續高企,名義經濟終於再次擴張。其次,鴿派日本央行把存款利率維持在零以下,以便在日本擺脫通縮後,令通脹穩定在2%目標附近。通脹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逾30年來首次回歸,預料將再次支撐本土企業的利潤和收入。
美國經濟也一直強勁,今年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按年增長為2.1%。7月份零售銷售增長更強勁,而8月份就業人數續升,提振了市場對聯儲局將通脹拉回2%的目標而不引發衰退的希望。美國能否實現軟着陸,仍是未知之數;相反,聯儲局需要誘發經濟衰退,把通脹拉回至2%的目標,以其目前的經濟動力,今年進入衰退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作者為新加坡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他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對經濟的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英國低息引發通脹 |
上一篇: | 疫後運輸基建面臨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