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9月23日

楊書健 欲言不止

疫後運輸基建面臨挑戰

最近有海外智庫寫了一份報告討論美國集體運輸系統。直至2019年的10年,不少美國城巿的地鐵或巴士系統使用量都穩步上升。除了人口自然增長之外,年輕一輩認同集體運輸比自己開車更環保,在不大影響生活品質時,開始願意使用這些交通工具。

在家工作削公交使用量

新冠疫情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封關時,交通使用量便大跌了八九成。然而,現在距離解封已經兩年,但不少美國城巿的地鐵使用量還只有2019年高峰的五六成。假如使用量增速沒有進一步加快,芝加哥和華盛頓特區等大城巿,可能要20年才回到上一個高峰,較小的城巿也許永遠都回不了2019年的峰值。載客量減少,自然降低了總收入,不少海外交通系統即使有政府補貼,如果變成長期虧損,政府出資的意願便會降低。

載客量低迷,首先想到的是因為家居工作而減少通勤次數。就算不是全職在家工作,若只是3天返公司、兩天在家等混合辦公模式,對寫字樓需求的影響或許較少,卻會降低交通需求。大家平均兩天在家,每周的通勤次數也就降低了四成。

網絡效應減退致惡性循環

此外,疫情亦改變了零售模式。大城巿租金較貴,經濟總量較高,最長遠的因素一直都是因為人口密集帶來的網絡效應。企業能接觸的用家愈多,能做成生意的機會愈大,所以金融集資案拿到香港,達成的機會和速度,就比在其他亞洲城巿都要快;又因為成功交易的機會較高,大家更願意拿自己的項目來大城巿碰運氣。

其他零售也會出現網絡效應。因為人口眾多又密集,只要很少數的居民有穩定需求,再小眾的貨品也能生存下去。例如,香港人普遍對東歐國家不太熟悉,本地依然可以找到一定數量的東歐餐廳;疫情前大家喜歡尋幽探秘,又需要大量選擇去維持社交生活,還是會有一定的生意。由於這類產品和服務本來就受眾較少,生存已經不太容易,再加上疫情打擊,能生存下來的已經不多。當選擇變少,大家的消費意欲就會進一步降低,很容易變成惡性循環。

亞洲城巿人口較多,收縮或會較慢,但美國一直是低密度發展,一二百萬人口算是中型城巿,這些城巿的零售一旦收縮,只剩下大型連鎖店,那麼到巿中心的誘因就更小,並進一步影響交通運輸等需求。

當然,城巿「收縮」不等於民眾的生活質素下降,例如貨品需求仍可透過網購解決,其他網上服務亦可提供各種娛樂。民眾節省了時間,實際也改善了生活;省下來的交通費,又會花到其他消費類別上,改變消費模式。也許這更接近過去幾個月的觀察,不少傳統經濟數據不算旺盛,經濟衰退的機會卻愈來愈低!

營運受影響需找方法融資

因此,巿中心需求減弱,不代表生活質素轉差,也不一定是經濟增長出現問題。不過,基建總載客量回落,還是會影響現有基建的營運數字,需要找到融資方法。相對於以前偏好寫字樓和商場,近年機構投資者反而集中投資住宅資產,也許反映了這些改變仍需時間消化。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

 

(編者按:楊書健最新著作《疫後房託新攻略》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