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8月4日

梁天卓 經濟3.0

社交媒體對政治的影響

在香港社會和政治風暴中,前特首林鄭月娥曾經公開表述,社交媒體在事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她認為《港區國安法》頒布後,社會止暴制亂的成效顯而易見,但仍有威脅市民生命財產的風險存在,而這些風險源自於外國勢力、市民的違法意識脆弱,以及社交媒體監管不足。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散播仇警訊息和違反人性行為,使「黑暴」行為演變為隱蔽式行為。顯然,前特首(以及不少建制中人)批評的就是社交媒體對政治的深遠影響。

建制中人之外,不少「黑暴」或「黃營」支持者亦不斷指摘「敵人」在網上和社交媒體散播假消息,而不少KOL亦在網上當軍師,他們顯然亦認同社交媒體對政治有一定的影響力。

「圍爐取暖」作用居多

這種觀點似乎也被公眾所接受。不少人認為,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體,透過其強大的算法,大大地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影響了我們對政治的認識和態度。但《紐約時報》報道最近有4項研究提出了另一種觀點。

這4項研究由德克薩斯大學、紐約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並在《科學》和《自然》兩大期刊上發表。研究人員分析了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2.08億美國Facebook用戶的數據。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移除社交平台算法的某些關鍵功能,對人們的政治信仰沒有「可測量的效果」。即使關閉Facebook算法中的轉發功能,人們對政治新聞的了解也不會下降。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Facebook和Instagram上的政治新聞需求很大程度上被意識形態分隔,在2020年大選期間,被事實核查者評為假新聞的鏈接,超過97%吸引的是保守讀者而非自由派讀者。這些研究結果對於我們如何理解社交媒體在塑造公眾話語中的角色,提供了更為矛盾和細緻的畫像。又或者,這結果顯示在社交媒體上的「分門分派」很多時都只是大家在「圍爐取暖」。

這幾項研究的學者指出,分析社交媒體在引導社會討論的作用可能需要多年的時間。他們強調,人們的政治偏好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社交媒體並不能被全盤責怪」。

老實說,社交媒體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以及有多大,仍然需要學者研究。剛才提到的研究其中一個含意是:雖然社交媒體對我們的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可能跟我們以往所想像的不一樣。社交媒體對政治的影響並非絕對,而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包括我們的選擇和行為。

換言之,黃絲KOL的影響力很可能只是限於能說出「啱聽」說話,從而增加一點「圍爐取暖」的作用而已。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