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4日
大家經常談論央行和政府如何影響經濟,從更廣泛的層面而言,美國聯儲局的決策猶如向大型建築物投擲手榴彈,爆炸傳出巨響並造成破壞,可能引發傷亡,但建築物結構完整,業主只須修補。
長遠來看,人類行為才是真正在影響經濟,二十世紀經濟學家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稱之為「有目的行為」。
人類根據自身背景、經驗及環境所作出選擇,交織成經濟體系,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形容這是無形之手。
不過,人類面對的外來束縛,不僅來自政府規範,還包括時間與空間限制,作出的抉擇反映了所在時代共同精神面貌,這種由集體抉擇創造而成的經濟體系,亦隨時間流轉而改變。
識別4種原型世代
受美國人口統計學權威侯尼爾(Neil Howe)新作The Fourth Turning Is Here(暫譯《第四彎在此》)啟發,筆者將探討大師們的周期理論。《第四彎在此》是侯尼爾與已故作家斯特勞斯(William Strauss)在1997年出版《第四彎:美國預言》的更新版。侯尼爾在新作分析未來5至10年間將會積聚的經濟、政治、社會及地緣政治壓力。
要了解侯尼爾構思,必須先明白「彎」的衍生概念,其核心是4個推動社會世代交替的原型(archetype)。
侯尼爾與斯特勞斯分析每個周期社會變遷,發現在周期中段起都會衍生出主導世代主流文化,而各個世代並非僅為上一代延續,也沒有與上一代相似之處,彼此只有部分特點共存,世代更迭撥亂反正,藉此維持社會穩定,否則人類文明早已崩潰。
侯尼爾與斯特勞斯識別出不斷更迭的4種原型世代,分別為英雄(Hero)、 藝人(Artist)、先知(Prophet)及牧民(Nomad),每個原型世代約在某個20年間出生,所以每個原型壽命約80年。一個原型世代終結後,由新一代原型接替。每個原型世代都經歷生命正常階段,即童年、少年、成年及老年,到中年時(40歲至60歲)主宰社會,然後開始步向死亡,由新時代原型接棒,世代更迭稱之為「彎」(Turning)。
英雄世代通常在呵護備至的父母照顧下成長,成年時遭遇社會重大危機。侯尼爾稱他們為英雄世代,皆因正是這代人化解了危機,這項成就確立了他們餘下人生的方向。危機過後,英雄世代中年期成為制度上的權力者,專注於應對重大挑戰。踏入暮年,他們目睹年輕一代牽起的文化劇變,傾向出現精神覺醒。
二次大戰期間奮戰的美軍世代(G.I. Generation,生於1901至1924年)就是最近的英雄世代,他們在戰後把美國打造成經濟強國,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年遇到青年反叛時代。若把歷史再推前至美國革命英雄時代人物,包括開國元勳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及麥迪遜(James Madison),他們在晚年遇上美國基督教歷史上的復興運動「大覺醒」(Great Awakening)。
藝人世代就是英雄世代的子女,他們生於重大危機發生之前或者危機之間,未有參與化解危機。由於童年時受到父母過分的保護,藝人世代在危機過後進入青少年期,往往厭惡風險,認為社會協調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徑,埋首於開拓危機中出現的變革。人到中年,藝人世代碰上類似英雄世代於晚年遭遇的文化覺醒。
現存最年長的退休人士大致屬於藝人世代,又稱為沉默世代(Silent Generation,生於1925至1942年),他們或記得二次大戰的慘烈,但當時未到參軍年齡。
沉默一代通常早婚,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遷入新開發的郊區,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歷中年危機煩惱,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享受豐裕兼活躍的退休生活,搬到封閉式住宅小區。
先知世代在童年時享有危機過後的富庶環境,筆者等戰後嬰兒潮一代(Baby Boom Generation,生於1943至1960年)歸納於此。由於從未經歷真正危機,先知世代往往在青少年時代遭遇文化衝擊,到中年變成注重道德、執着於價值觀的領袖及家長,到晚年傾向為下一波危機埋下伏線。
千禧代面臨巨大危機
牧民世代是原型組合的第四代,也是最後一代,他們生於覺醒的文化動盪時代。有別於受到過分縱容及保護的先知世代,牧民世代在童年獲得很少監護及指引,早年已學會不信任社會的基本制度,成年後變為個人主義的務實者。
最新的牧民世代就是X世代(Generation X,生於1961至1981年),他們最早期的記憶停留在遙遠的二戰、城市示威頻繁、無過錯離婚及破碎的家庭。目前步入中年,牧民世代試圖給予子女更好的生活,覺得成功難以實現,因為他們不信任政府機構,對公共事務缺乏關心,寧願低調地行事,僅信賴自己。
牧民世代終結之後,周期性再次循環,新一代英雄世代誕生。
這一代屬於千禧世代(Millennials,生於1982至2003年),他們開始在美國文化扎根,而且人數龐大,充斥校園,把新科技推向主流。若果侯尼爾與斯特勞斯的理論無誤,千禧世代將面臨巨大危機,有關經歷將影響他們餘下人生,一如二戰塑造的美軍英雄世代。
這4種原型世代的組合名副其實是美國歷史寫照,新世代轉「彎」每隔約20年出現,以循環交替模式前行。4個彎構成長達80至90年的完整周期,相當於人類的平均壽命,古羅馬人稱之為saeculum,意謂百年或世代。
動盪格局 體制重新定位
侯尼爾與斯特勞斯在1991年合著《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國未來歷史》(Generations︰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1584 to 2069),追溯至十五世紀,發現每世紀的4個「彎」都按類似模式出現。
侯尼爾與斯特勞斯稱第一彎為高處(High),處於信心滿溢時代,社會制度強大,人們為了更大利益而團結起來。第二彎是覺醒(Awakening),這段時間充斥文化與宗教革新,但變革伴隨抗爭與衝突。第三彎稱為瓦解(Unraveling),民眾對體制失去信任,擁抱個人主義。第四彎代表危機(Crisis),進入極度動盪時代,面對重大威脅,迫使對核心體制及社會行為重新定位。
美國歷史證明這種模式並非巧合,筆者借鑑歷史,以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為引子,當時美國剛擺脫經濟大蕭條,又遇上新危機。歷史往前翻85年,美國南方邦聯(Confederate)的軍隊1861年4月在薩姆特堡(Fort Sumter)開炮,揭開美國內戰的序幕,這場戰爭重新界定美國各州與個人的權力。時間線再推前85年,美利堅13個聯合邦1776年在費城簽訂《獨立宣言》,宣布從大不列顛獨立。
在這場美國革命之前,英格蘭每百年也經歷危機,在十五世紀經歷玫瑰戰爭 (Wars of the Roses),這場內戰源於王位繼承權之爭,以開啟都鐸王朝告終,走上現代國家之路。西班牙在1588年派出無敵艦隊意圖征服英格蘭,結果全軍覆沒,隨後「海上霸主」地位被英格蘭取代。英格蘭1688至1689年間則爆發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這場政變起於國王與國會權力之爭,以及基督教新舊教鬥爭,最後通過確認議會權力高於皇室而結束。
每個saeculum以第四彎結束,每當進入第四彎總會爆出巨大危機,甚至威脅國家存亡。目前步入新一輪第四彎,美國恐重演上一輪慘況。目睹1929年華爾街大崩盤,陷入經濟大蕭條,再捲入二次大戰。筆者相信今年夏天算是相對和平的時光,二十年代餘下的日子世界將會動盪不安。
作者為著名投資分析專家,其《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是目前全球發布範圍最廣的投資通訊,擁有過百萬讀者。John Mauldin擁有極強洞察能力,擅長解構複雜的金融現象,每周對華爾街、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歷史提出精闢見解,並與擁有6人分析員團隊的Mauldin Economics,一同把John Mauldin對宏觀經濟的幾十年分析經驗結合各大行的投資建議,為投資者精挑細選出投資機遇,並在網站https://www.mauldineconomics.com刊出。
《信報》為大中華區唯一刊載John Mauldin投資通訊的中文媒體,內容由《信報》翻譯。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1P、3P和C2M |
上一篇: | 社交媒體對政治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