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近日多了上深圳,剛剛在崗廈北站附近有工作,崗廈北是深圳的一個大型地鐵站,內裏的設計很有心思,有「深圳之眼」的美譽,未去過的要去一下。除了此站外,深圳有很多很出色的建築物,都是攝影的好對象,特別是在晚上,香港不是沒有好的建築,但我發覺在近年是少了。
說起車站的設計,香港的機場機鐵站設計一流,拿了行李以後,一直往前走便可以到機場鐵路列車,不用上上落落,相當方便,可惜這是20多年前的事了,之後有些車站不是設計得太好,落馬洲站便是一個好例子。這車站較新,但下車後要落一層才可以出境再走很遠路才過關,而更敗筆的是下車時會遇上上車的乘客,而有些是不守秩序的,不會先上後落,情況有些混亂,我猜是因為成本的問題,沒有像羅湖般的設計,一邊下車,一邊上車,或如金鐘站東鐵般,先駛離車站才再進來,現時幸好前往落馬洲的列車較疏,否則會亂到加亂。
深圳羅湖的地鐵站比起落馬洲站更早落成,設計時相信已預計會人流多,所以是一邊下車,一邊上車的,即使有兩個月台,但有四道門,而且距離關口不遠,走較短的距離便可以上車,不同落馬洲站,要走到差不多半死才在深圳那邊上車,即使從過了開以後才計,也要走一大段路,對長者、行動不便的不利。
說起羅湖站,那裏每日處理大量的乘客,其實可以做好一點的,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港鐵不加建像大阪梅田站的半開放式蓋,那麼乘客便不用抵受日曬雨淋之苦,東鐵大學站也有同樣的問題,太陽未落山時仍然很猛,等車時的感覺不好受。有一個半開放式的蓋,有陽光時、下雨時便真的不用拿傘出入,甚至是過了關去內地的羅湖、會展中心、福田等地,大大增加經濟效益。
只是這些結構要成本來建造,是改善乘客的體驗的那些,可能不是最迫切的,於是情況仍然存在。除了是露天車站的一些問題,車站有洗手間最好,深圳很多地鐵站也有洗手間,當然,大多數的路線是新的,車站也是新的,所以有較好的設計。
出了車站後又如何?這點香港的情況很優秀,不少車站連結大型的商場: 沙田、大圍、九龍站、金鐘、觀塘等,這點相信和日本有莫大的關係,在東京、大阪到處都是這種設計,但這點在內地卻不太理想,出了站以後要日曬雨淋。就像近日,我在崗廈站出了地鐵站後下大雨,不能前進。如果是在香港的商業中心區,相信可以全天候的上下班。氣候暖化,熱的日子不會少,而近日再有討論打風時股市會繼續否,這點又和車站的設計不無關係。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慎防退休資產「漏氣」貶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