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3年6月1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利率環境vs科技氣場

5月31日,周三。美國長假期結束前,老畢講過,總統拜登與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原則性協議,違約危機解除在望,美股到底是sell on fact抑或出現relief rally,復市後自有眉目可見。

從假後首個交易日(周二)市場反應觀之,似乎兩樣都唔係,三大指數皆無甚變動,反而債息全線回調。與其說投資者擔心法案不獲國會放行(眾議院周三表決,通過後即交參議院審議),不如話要驚總有理由,賴債風險消除後,焦點轉向協議諸般細節,美股遂唔上唔落缺乏方向。

唔想「攬炒」就要讓步

市場就是如此矛盾,所謂開天索價落地還錢,財長耶倫早在上任初期(2021年)已公開支持廢除債務上限,惟此法一天仍在,政客必拿債限作籌碼進行博弈,兩黨唔想「攬炒」,就得各讓一步,討價還價後最終達成協議。以眼前鬧劇而論,市場早知政府限制開支無可避免,如今離債限上調僅半步之遙,無人再講違約,替白宮計數的「算盤聲」反而清晰可聞。

本報「信析」昨天提到,協議將取消31.4萬億美元債務上限至2025年1月,代表財政部可繼續舉債,直至2024年11月總統大選過後,「寬限期」才結束。條件是,政府不能增加國防以外的開支,即使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白宮也無法在2025年1月前推出措施刺激經濟。

「信析」說的是債限協議綁手綁腳,明年大選前美國經濟縱陷衰退,莫要指望白宮出招打救,這中間顯然涉及共和黨的政治計算。然而,不少評論員看法更悲觀,官方估算雖未公布,但有分析師經仔細研究後預判,該協議將導致政府開支縮減至少1萬億美元。

財政緊縮新變數

這對美國經濟前景意味着什麼?彭博提醒投資者,按最近數季勢頭,聯邦政府開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可是GDP持續放緩。順藤摸瓜,削減開支的財政緊縮效應與限制性貨幣政策並駕齊驅,也許有助遏抑通脹,但如此一來,衰退風險加劇在所難免,長假期後股債出現文首提及的反應,可以理解。

從就業、通脹到消費,美國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整體偏強,債限紛爭若迎刃而解,聯儲局便可集中精力對抗通脹,利率市場定價也朝着這個情景靠攏,此消彼長,減息憧憬急劇降溫。不過,按照彭博的推論,劇情未必會這樣發展下去。債限協議引發財政緊縮憂慮,這是一個新變數,疊加聯儲局聚焦抗通脹,經濟兩頭受壓,講足成年都未見影的衰退,彷彿一下子殺到埋身。果真如此,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預期會否再度來個鴿式轉向?

老畢日前剛講過憂衰退變「不着陸」,市場焦點回歸通脹,若然那麼快便轉軚,自己都過唔到自己嗰關;之所以有以上一問,只因近期科技股氣場十足,而投資者對美國會否暫停加息又大有疑問,忽然間好似諗到啲嘢,想噏番兩句。

科技股榮辱與利率存在逆向關係,一直被看作理所當然。聯儲局去年激進加息,由大型科企組成的納斯特100指數瀉逾三成,「息魔」作怪無人質疑。金融海嘯後,零息量寬維持了十多年,納指長升長有,兩相對比,令人益發相信科技股不過是rates play,生死全由利率主宰。

真金白銀重倉

踏入2023年,情況有點不一樣,納斯特100指數年初以來漲逾三成,期間發生過地區銀行風暴,債限鬧劇也製造了一定程度的緊張,但聯儲局仍在加息,步伐雖放緩,政策利率畢竟已去到5厘至5.25厘區間,對科技股理應構成壓力,惟眼前所見恰恰相反,近期市場更多關注通脹,數據又偏強,科技股卻繼續強勢。

人工智能(AI)這個解釋固然好使好用,可是蘋果銷售額過去10年由1700億美元增至4000億美元,單靠低息說不過去,若非基本面確具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數口精如股神,也不會真金白銀重倉。這當然不能推翻低息環境利好科技板塊的傳統觀念,惟利率不足以解釋一切,在今年的市況中不難看出一二。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