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7月29日

梁天卓 經濟3.0

社交媒體對新聞的影響

兩年前疫情剛剛在美國爆發的時候,國會在討論時任總統特朗普提出總值1.8萬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措施,《紐約時報》報道有關新聞時最初的標題是「民主派力阻1.8萬億刺激經濟方案」(Democrats Block Action on $1.8 Trillion Stimulus),後來標題改為「民主派力阻刺激經濟方案 希望保障勞工階層」(Democrats Block Action on Stimulus Plan, Seeking Worker Protections),再後來標題更大改為「兩黨分歧阻礙經濟方案通過」(Partisan Divide Threatens Deal on Rescue Plan)。

當看到一直自詡為客觀中立的《紐約時報》新聞標題由最初看似是民主黨攪局阻撓通過方案,到最後歸咎兩黨分歧相對「中立」時,特朗普立刻大發雷霆,在Twitter上連發多條Tweet:「The New York Times changed headlines 3 times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Radical Left」、「very unfair」、「Fake & Corrupt News」、「very dangerous for our Country!」、「Fake News」、「ALL THE NEWS THAT'S NOT FIT TO PRINT」,毫不客氣指出《紐約時報》不斷改標題,與其著名口號「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的宗旨相違背,暗示(或明示)這樣的「標題黨」手法其實毫不客觀。

網民壓力下更改標題

由「度身訂造」的訂閱模式,到採納讀者「意見」更換標題,作為最先電子化的媒體,《紐約時報》對如何在新聞產品利用新科技已經是「熟能生巧」。事實上,《紐約時報》訂閱讀者數目早前已經超過1000萬,純利高達7000萬美元,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媒體之一。

要賺錢,當然要面向市場。當讀者對新聞的內容或標題有意見時,「市場導向」的媒體自然要作出回應,否則便不符合互聯網時代下的應有服務態度。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在3年前美國得州埃爾帕索(El Paso)發生槍擊案,兇手在行兇前曾經在網絡發表白人至上主義與反移民的相關宣言,特朗普在國會發表演說譴責種族主義並呼籲各界團結。《紐約時報》最初報道的標題是「特朗普呼籲團結對抗種族主義」(Trump Urges Unity Versus Racism);然而,這個較為中立的標題立刻引來左派政客和傳媒的攻擊,民主黨新貴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人稱AOC)在Twitter上就發炮認為這標題是「怯懦於白人種族主義」(a reminder of how white supremacy is aided by...the cowardice of mainstream institutions)。另外,著名民調網站538(FiveThirtyEight)的主編席爾瓦(Nate Silver)就「客氣」一點,只是說他於Twitter上不會採用此標題(Not sure "TRUMP URGES UNITY VS. RACISM" is how I would have framed the story)。不久之後,《紐約時報》「順應民意」把標題改成「攻擊仇恨,但不是槍械」(Assailing Hate But Not Guns),這次輪到特朗普在Twitter投訴,指出《紐約時報》作為「第一大報」卻向這些壓力投降(abominable surrender to pressure)。結果,《紐約時報》最終將標題改成「特朗普譴責白人至上種族主義,卻沒提槍械管制」(Trump Condemns White Supremacy but Stops Short of Major Gun Controls)。

雖然當時《紐約時報》表示,標題多次改動是源自編輯們的內部討論,但它亦有提到編輯們有留意網上(尤其是Twitter)的有關討論(reader began discussing the initial headline on Twitter. They rightly pointed out that the initial headline didn't reflect a story accurately.)。由此可見,(知名)網民的壓力是《紐約時報》更改標題的原因之一。

不少人相信,互聯網加深了兩極化,作為媒體電子化「先行者」的《紐約時報》更是責無旁貸。然而,事實又是否如此?我和一位同事在網上搜集了《紐約時報》去年其中4個月內所有登上網站首頁的文章,以及這些文章在網頁上曾出現的所有標題,發現更改標題並不是個別事件,差不多20%的報道或文章都曾改標題!

增盈利還是加深兩極?

我們再從Twitter找出這些文章作者所有在Twitter上跟蹤的戶口,並下載他們分享這些文章的帖文,再利用文字分析這些Twitter的「情感指數」及「偏見指數」,發現當他們的帖文愈負面和愈偏向民主黨時,《紐約時報》更改標題的機會就愈大。我們同時發現,在文章的標題更改後,這些文章在Twitter上的分享會有所增加,反映「標題黨」的確可以「谷收視」,不過,在Twitter上分享這新聞的人卻並沒有因而更偏激(無論是偏向民主黨還是共和黨)。

這可能反映《紐約時報》作為一間私人企業,仍然是以盈利為首要目的(假設收視與收入成正比),是否需要滿足「the Radical Left」可能只是次要甚至並不重要。

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副教授、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