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2018年已步入尾聲,今年全球金融市場終於打破了多年來的低波動常態,從年初至今,市場波動愈來愈大。尤其是近期,無論股票市場或是債券市場都出現較大起伏,對投資者而言是風險,但同樣亦是機會。其中我們認為亞債值得留意,市場的波動性提供了吸引的買入機會。
市場的波動源頭主要來自兩大方面,分別是貿易戰和美國加息。在G20中美兩國領導人會面前夕,美國又再次指控中國竊取知識產權,以及宣布對14項高端技術實施出口管制,涉及AI、定位導航、數據分析、晶片、先進監控技術等,貿易戰形勢再趨緊張,是近月投資者對股債擔憂的原因之一。
然而,貿易戰自年初開始,美國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展開貿易戰,已令亞洲的信貸息差擴闊,由1月約160至170點子,上升至2月約180點子。其後,貿易戰形勢開始急轉直下,美國由最初的口頭威脅,逐步升級為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加上美國10年期債息在3月底突破3厘,以及新興市場資金外流,進一步把亞債息差推升至6月約240點子。
息差回落 負面因素已反映
不過,隨着貿易戰的關稅措施落實和中國推出穩定經濟措施,其後息差已經回落到210至220點子水平,說明市場已反映了不少負面因素。
另一方面,現時市場幾可肯定聯儲局將於12月議息會議再次加息,特別是美國經濟數據強勁,勞動市場緊張,如失業率跌至幾十年內最低水平,亦推動市場預期聯儲局加息步伐加速,導致全球債息普遍上揚。
惟美國的通脹水平與聯儲局的2%目標相近,我們預期的通脹水平不會失控攀升,甚至很可能會逐步緩慢回落,所以加息步伐未必如市場預期般快。
由此可見,困擾市場的兩大負面因素已很大程度地反映,或未必會進一步惡化,所以市場波動性造就了低吸機會。
亞洲市場的基本面相當不俗,我們認為其信貸質素正在持續改善。舉例而言,亞洲投資級別企業的淨槓桿其實在2014年開始不斷回落,而企業的償債備付率卻顯著上揚;此外,區內高息債的違約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甚至較美國高息債為低。
與此同時,供應方面,近幾年的淨發行量未有顯著增加,市場供應相對受控,在需求層面上卻愈來愈健康。
亞債投資者當中,愈來愈大的比重是來自區內亞洲投資者,由2009年逾40%佔比,提升至今年近80%,可望為亞洲債市提供堅實的支持。
作者為富達國際香港分銷業務總監,專責領導分銷業務的團體。她為《信報》/信網撰文,分享投資觀點。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恒指和A股的波幅預測 |
上一篇: | 自勝者強的高雄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