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10月17日

麥寶龍 解牛集

施政許諾實惠 持續性藏隱憂

特首林鄭月娥上周三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以「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為題,詳述新一屆政府施政理念,並落實她競選行政長官時提出的具體政策承諾,讓市民前瞻未來五年政府施政方針。筆者對這份《施政報告》的整體觀感良好和正面。從客觀角度看,《施政報告》帶有固本培元意味。在政治與民生經濟問題上的優先處理次序,特首合宜地選擇了後者。

《施政報告》流露了特首「有為」的施政理念,也體現了她對政府坐擁龐大儲備而應好好利用的鮮明立場。筆者同意,政府適當地動用儲備改善民生,推動社會發展,是合理的政策選擇。整份報告予人相當踏實的感覺。很顯然,實而不虛、以民為本,是今日香港最需要的施政要素。此外,筆者看到《施政報告》有回應市民訴求的一面,如自願性醫療保險和一籃子改善民生的措施等。

值得一提,雖然政府堅持遏抑樓價飆升的「辣招」不會撤銷,但對以「樓換樓」退還因先買後賣而產生從價印花稅稅款差額的限期,考慮由現今只有六個月延至九個月,反映政府積極回應市民訴求,並為改善行政立法關係釋出善意。

租金無稅務扣減費解

現時香港坐擁萬億元儲備,確是時候好好善用以改善民生,找出經濟新增長點。雖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的151項新措施,政府財政是可負擔的。但問題是,可負擔多久?這問題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筆者在《施政報告》中,只看到公共政策開支的一面,卻看不到建議收入的新機制,難免令筆者擔心其政策持續性。

當然,筆者明白,這是一份《施政報告》,而不是《財政預算案》。但筆者所聚焦的,是取得收入的制度或機制。一個能夠應對新形勢、新政策、新方向變化的恒常收入機制,才能對所有新發展持續地作出基礎性支持。

下文再從幾項政策要項,包括民生、創科、貧富懸殊及房屋等去檢視新一屆政府的施政內容與得失。

在民生問題上,筆者聚焦於住屋租金問題。有關注基層市民生活的團體調查市民的生活狀況,調查樣本包含兩組對象,一組的市民入住公屋;另一組則租賃私人樓宇,當然,絕大部分是住在劏房。調查結果顯示,住在公屋的市民每月居住支出約為家庭收入少於兩成;但住在劏房的市民,居住支出佔了家庭收入逾五成,亦因住屋需求彈性較低,他們惟有選擇減少其他基本生活開支,降低生活質素。

此外,根據差餉物業估價處統計,以九龍區40平方米以下私人住宅為例,每月每平方米平均租金從2003年的 122 元,升至2017年8月的385 元(臨時數字),上升幅度達2.2 倍,但同期通脹率在負數與最高的5.3% (於2011年錄得)之間徘徊,可見租金升幅遠遠超過通脹增長。租金開支已給予一般和基層市民十分沉重的負擔。《施政報告》卻並無着墨,是令人失望的。

究竟有什麼掣肘而不能對租金作出稅務扣減?筆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雖然財政司司長擔心一旦容許扣減,或會引起租金飆升,業主加租,把政府扣減的部分攫取過來。但筆者曾指出,在物業稅稅率加入累進元素,有助化解業主的加租誘因,於此不贅。

創科策略缺乏針對性

在創新科技方面,包括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在利得稅兩級制上,企業首200萬元利潤的利得稅率,由特首林鄭月娥政綱所建議的10%,進一步降至8.25%,即利得稅率的一半;在推動企業投資科研方面,建議首200萬元的合資格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餘額則獲200%扣稅,兌現了她的競選承諾,對中小企無疑是個好消息。

另一方面,她承諾任內五年,把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倍增至每年約450億元,亦即由0.73%增加至1.5%,並為大學研究資金預留不少於100億元,可見新政府在創科方面的認真投入,值得讚許。不過,筆者認為,政策較為廣泛,缺乏針對性;也看不到資源投入的可持續性。

在針對性方面,筆者認為政策可以更為進取和聚焦,例如筆者曾經提及的「稅務假期」。政府運用「稅務假期」向符合政策要求的投資項目類別、項目的運作年期,以及投資所在地域等條件的企業,讓它們從首個獲利潤年度起,給予一定年期的減免稅務優惠,譬如「三免三減半」,即首三年免徵利得稅,隨後三年享有減半徴收利得稅的優惠。至於某些行業,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私人機構人才培訓費用,是否也可以像企業投資科研費用一樣利用「加計扣除」的概念,作政策支持?

事實上,隨着資訊和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商業模式也出現了巨大變化,如Netflix經營虛擬的收費娛樂產品業務,澳洲政府立法向之徵稅。但香港稅制至今依然滯後,仍沿用電子商貿時代的稅則,若然對於今日這類非實體性的數位商品,不作稅制上的應對,則政府便會少收一筆可觀收入。在《施政報告》第34段提到,特首將出席本月底舉行的稅務新方向高峰會,「廣納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制訂具前瞻性的稅務政策及措施。」筆者盼望,政府能盡快就稅制有一個讓公眾看到的改革路線圖,也對未來財政收入機制的開拓,提出方向性和具體應變制度安排。

在紓解貧富懸殊上,目前的支援模式,是政府從下着力扶托貧困基層。但同樣的問題是,資源的投入可持續嗎?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香港的貧富懸殊,究竟是收入不均、抑或是財富不均造成。明顯地,財富不均是最關鍵的成因,而這也不是由單一的因素所致。持有資產,富有的一群人,財富不斷升值;沒有資產的一群,長期深陷貧困泥潭而無法脫身。因此,在稅制改革上,引入資本增值稅,是值得考慮的政策方向。

助上車恐好心做壞事

公布《施政報告》後,特首呼籲市民對現屆政府要有信心,因香港經濟前景展望良好,今年上半年按年實質增長4%,全年經濟表現可望達到較早前預測的3至4%之3.5%中間點,高於過去十年2.9%的平均增長率。失業率近月跌至3.1%,處於近20年來的低位。若然本地經濟穩定,近乎全民就業的客觀環境下,是否意味着是討論推行稅務改革的良好時機?

房屋方面,政府的策略是以置業為主導,「致力建立置業階梯,為不同收入的家庭重燃置業希望。」雖然政府重複提示市民加入置業階梯業主行列要量力而為,但由於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外圍變化難測。若經濟發展一切良好,讓市民能夠置業安居,當然是一項德政,然而情況一旦逆轉,市民手上窮了一生積蓄所購買的物業,馬上變成千斤負擔,好心做了壞事,這都是值得警惕的。

因此,在十年建屋計劃的供應量還未達標下,供應是優先的政策考慮,而且供應和資助該是兩個不同的政策概念。政府努力提供了供應,不一定需要作出資助,如今把供應和資助以綑綁式來制訂主導的房屋政策,難免令準買家錯誤評估財務上的承擔能力,所以筆者認為有商榷餘地。

總括來說,特首的首份《施政報告》,筆者認為是近年筆者難得見到的一份內容踏實的報告,讓讀者感受到報告主題所標示的「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精神。最終政府能夠落實「有快樂 同分享」,這肯定是廣大香港市民對新一屆政府施政的期盼。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麥寶龍博士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高級講師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