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9年1月14日

麥寶龍 解牛集

預算案須貼地 切合市民需要

2019至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將於2月27日公布。在香港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支出負擔愈來愈沉重,以及外圍經濟局勢不明朗之際,預算案能否切實解決市民當前生活困境,並透過財金政策和稅務安排,對本地經濟發揮具前瞻性的促進作用,成為社會穩定的關鍵和未來發展的基礎。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已於去年12月5日展開公眾諮詢。筆者同意,集思廣益有助政府制訂一份切合市民需要的預算案。

當下,政府的財政收入除側重於所得稅外,迄今仍依靠賣地所得支撐。據統計處10月份資料顯示,本財政年度4月至9月,賣地收入有1648億元,較2018全年的1279億元高出約兩成。毋庸置疑,政府財源過於依賴地價收益,這始終是一個需要改善的財務政策缺漏。

破格思維配合發展

目前,香港致力投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從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官方網頁上相關的資料顯示,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甚至中央政府均已進行大量協調工作,並逐步落實12項政策範疇內各樣便利惠民的措施,當中包括方便在內地工作港澳居民的稅務政策。

國務院在2018年12月22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由2019年1月1日開始,在中國境內無住所的個人,於內地居住累計滿183天的年度連續不滿6年的,經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該人來自中國境外且由境外單位或個人支付的收入,可免繳納個人所得稅。

至於香港政府亦大力推動創新及科技持續發展,並在資源投放和稅務安排方面作出配合。於去年度《財政預算案》已預留額外500億元,協助基建、科研合作、培育初創企業、推動產業發展等;企業的研發開支亦獲得額外稅務扣減,即首200萬元合資格的研發開支可獲300%扣稅,餘額則獲200%扣稅。

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將成立一個高層次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由特首出任主席,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全面統籌本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事宜。筆者期望這委員會能盡早運作,除發揮統籌和監督功能外,冀能運用破格思維,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工商業投資「生態圈」。譬如,會否透過稅務措施對大灣區的公司、尤其是初創企業提供發展配合?能否透過稅務措施吸引及便利機構投資者、私募基金、天使投資基金等,為大灣區內公司提供融資及企業管理方案,從而取得發展上的協同效應?又或透過區內各地政府及中央協商,確立一個有利大灣區的人口調配政策等?

誠然,粵港澳大灣區涉及11個珠三角城市,要各地政府間進行政策協商和落實施行,的確有一定難度,但香港投入大灣區發展已成定局,同時是本港的重點發展項目,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來取得「共贏」發展效果,必須有相關的政策部署。

稅務假期政策啟迪

事實上,在促進創新和推動重大「針對性」投資項目(例如生產性企業)方面,「稅務假期」是非常有效的政策措施。今年中國慶祝開放改革40周年,無可否認,中國政府在稅務安排上對相關合資格企業給予「稅務假期」,亦即針對境內生產性外資企業,在其經營首個獲利年度後,再給予一定年期的稅務減免優惠。在改革開放後的首20年,這政策在促進經濟強勁發展方面已見成效。藉內地此經驗,證明「稅務假期」政策能完全對應初創企業發展所需。

至於人員方面,特區政府應研究為往大灣區內工作的港方人員,提供稅務優惠的政策配合,包括更簡易的免雙重徵稅安排、提供額外免稅項目及給予對應的可扣稅項目金額等。在新的《財政預算案》中,政府宜適時提及相關政策的發展動向和構想,為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提供較清晰的政策面貌。

關於民生政策,包括紓困措施,筆者認為新《財政預算案》必須「貼地」。在港人最關注的房屋問題上,應顧及稅務安排上須保持物業平穩發展──樓價不宜上升、也不宜急跌。近期本港樓市下調勢頭頗急,若急跌必然對本港經濟帶來很大衝擊。財政司司長近日強調,即使樓市近期出現調整,也無意於現階段撤銷遏抑需求的三大「辣招」,即針對海外資金的買家印花稅、本地炒家的特別印花稅,以及擁有第二物業的雙倍印花稅,但會考慮放寬按揭措施。

遏樓價辣招可微調

細心一想,要維持樓市穩定發展,對非自住的投資性物業徵收資產增值稅,筆者認為是一個合理的政策選項,因為此舉有助保持市場長遠平穩。另一方面,對符合條件的租戶,租金可用作稅務扣減,財政司司長擔心這或令業主乘機加租,並以此作為拒絕租金寬減的理由。其實,政府可以透過稅務安排遏制業主加租行為,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在本欄討論,本文不贅。

筆者建議,面對樓市深度調整的潛在風險,政府即使不撤銷三大「辣招」,但可否考慮「微調」政策?例如,對價值600萬至800萬元的自用住宅物業,提供5年印花稅豁免期,亦即置業自住滿5年,可免繳印花稅;若不足,則須補交。這做法較放寬按揭更好,因為可強化物業以居住作為第一屬性的政策基礎,有利樓市長期穩定發展。同時,若政府不欲就物業買賣引入資本增值稅,亦可思考在以樓宇交易額作基礎的從價印花稅稅率(Ad valorem rate)外,再按每一額外增添物業的交易,提高其邊際稅率。

另一個關乎民生的重要事項是醫療問題。筆者看到每逢長假後或流感高峰期間,公立醫院病床使用率往往超過100%,近日有醫院病床使用率甚至高達128%;急症室平均候診時間竟長達4至8小時,令人難過。政府在擴大和加快相關資源投入的政策上具急切性,例如舊醫院重建及擴建、培訓更多醫護人員,相信市民也樂見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對這問題提出改善良方。

固本培元才是良方

由於當前子女教育開支不菲,諸如校車服務也醞釀加價;此外,供養父母的開支也有增無減。為什麼筆者不厭其煩地提出這些微觀問題?因這些生活細節實際反映出低收入家庭的沉重擔子。如何在稅務上作出合理的資源重新配置,使財政預算真正做到紓解民困,減少社會矛盾激化,無疑是穩定香港社會發展的關鍵。

在福利方面,筆者建議供養父母居住院舍的使費開支可作扣減。按照目前稅例,在一個課稅年度,納稅人只可選擇採用供養(外、祖)父母免稅額,或以註冊住院舍費用支出作為減免的計算基礎,兩者不能兼得。這種「從嚴」的稅務安排並不可取,尤其在市民收入增幅低於支出漲速的情況為甚,故政府可考慮挪開此一限制。另外,僱員強積金自願性供款的部分,亦可嘗試作出有數額上限的扣減。以上兩項提議,均有助於稍為減輕打工一族的擔子。

目前,政府如何透過財政與稅務安排,紓緩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和不公平的狀態,並改善牽涉民生項目的監管機制,是公眾的合理期望。筆者期望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能以務實態度,認真貼地回應市民當下的生活需求。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麥寶龍博士口述及整理定稿)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高級講師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