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17年8月29日

麥寶龍 解牛集

守財不足取 用財要務實

行政會議成員、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撰文,批評上屆政府的理財態度過於保守,「拖着經濟後腿,可說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亦不合時宜」,並建議政府應運用「擴張性」的財政預算「投資香港未來」。這番批評和建議令香港如何處理龐大的財政儲備的討論,再度熾熱起來。事實上,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確是現屆政府工作的當務之急,也影響到香港的發展前途,值得大家以客觀、理性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討論。

究竟香港是否應該每年都維持財政盈餘?筆者相信,理論上不存在應不應該的問題,關鍵是政策是否適用;而政策適用與否,無疑是跟當時的時勢緊扣在一起。換句話說,因應時勢和實際需要,作出相應的政策措施,是合理而明智的政策選擇。

當年年錄得財政盈餘,但民生問題只見惡化的情況下,自然激發目前不少人的詬病。至2018年3月底,預計財政儲備高達9520億元,即使政府目前歲入為零,也足以支撐政府未來約兩年半的恒常支出。筆者同意,坐擁巨大的財政儲備而不用,絕非好的政策選擇。

主張香港根本不需要年年錄得財政盈餘的人士指出,在經濟逆周期時,不妨透過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增長。從財政政策的角度來說,這主張並沒有錯。問題在於若財政連續性地出現赤字──令筆者更憂慮的是結構性財赤,一旦相對穩定的時局遽變,順境逆轉,有需要透過政府開支來刺激總需求以穩定大局時,若缺乏充裕的財政儲備,則危情立見,此情景可以想像。

《基本法》107條清楚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法律條文對財政政策作出了原則性的指引,但在執行時,如何透過具體政策措施拿捏為香港帶來利益,委實不容易。其一,政府的整體賬目規模確實很大,動輒以百億元計;其二,影響賬目的內外變化因素很多,基於香港是一個對外的小型經濟體,外部變幻難測對我們有不少影響。

因應變局因時制宜

因此,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並非如此非黑即白,而是需要因時制宜和謹慎地處理。 若要把「因時制宜」掌握得好,不妨先撮要地理解何謂反周期財政政策。

對於反周期的措施,一般指在經濟高漲時,政府施行緊縮財政和緊縮貨幣政策,冷卻一下熾熱的經濟;反之,在經濟陷入低谷時,政府應施行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例如較極致的有歐、美、日等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以刺激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

但當評估香港經濟的發展狀況,除了着眼於外圍經濟的變化,我們也需要檢視香港內部的特色。換言之,檢視整體經濟的同時,也需要從個別細部範疇(segment),或個別部門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以本地樓市和建築業為例,筆者相信,大概不會有人認為本港目前樓市和建築業是處於不景氣的時期;反之,本港樓市迄今依然處於一種亢奮狀態;加上近五年內部建房和各項龐大基礎建設的需求下,令建築成本不斷上升。若特區政府繼續抱着「只顧磚頭,不理民愁」的思維,不就香港經濟個別細部範疇或部門作出檢視,則機械式地主張運用擴張式的「投資未來」或運用赤字預算來反周期,顯然是把問題簡單化和武斷化,此舉對解決各項民生的切實問題並無裨益。

如上文述,逾9千億元財政儲備,金額之巨足以支撐政府在零收入下逾兩年的恒常開支,無疑予人守財之譏。然而,問題是,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利事端,會影響到本港整體經濟和時局的穩定性?當穩定的時局逆轉,政府便需要透過動用財政儲備穩住大局。

在學術上,有所謂事前(ex ante)與事後(ex post)分析法。事後孔明,即屬ex post,當然可以有說之不盡的批評,但事前對未來發展的評估,實在不容易。

筆者相信,以中庸之道,實事求是制訂符合時局發展的政策,不偏不倚,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此,以口號式地否定過去盈餘的財政政策,責怪坐擁龐大財政儲備而不用,主張以赤字財政刺激經濟之際,有否考慮亢奮的樓市又應如何去處理。大家倒不如平心靜氣地,細心了解香港目前整體的情況,同時逐一檢視每個細部範疇的真實情況,才作出合理的財政措施安排,這樣做,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才更為有利。

面對不同的經濟和民生領域,如樓市、創新和金融科技、以至再工業化、教育、醫療和人口老化等細部範疇進行分析與觀察,哪些部門需要緊縮,哪些部門需要擴張刺激,對症下藥,顯然是更可取的做法。

儲備消耗速度快須警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也提過審慎理財的重要性,在《財政預算案》中,他引用客觀數據並指出在1998至2004年間,香港處於經濟不景時期,其中5年錄得財政赤字,為此便耗用了四成的財政儲備,可見時局的逆變可以來得很突然;而消耗財政儲備的速度也可以很急遽。

因此,審慎理財,不要偏頗、不要低估財政赤字的積累速度。雖則透過財政赤字來應對逆周期,或運用資本性開支提升香港經濟增長的速度,或許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出路之一,但對於採用赤字預算政策,還是需要謹而慎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賣地收入是列作「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當中的地價收入,實屬非經營收入,但亦是政府收入總額當中一個主要的構成部分。以實數金額而言,它亦僅次於利得稅,位列政府的單項收入的第二位。

根據政府統計處顯示的統計資料,最近5年,由2011/12至2015/16,平均年度賣地收入為754億元,平均佔政府收入總額約一成七;加上近期不少內地大地產商來香港投地,大舉投得住宅或商廈,若剔除賣地收益和發展形勢,即着眼政府的經營收入來自稅收的部分,整體的財政盈餘便告明顯減少甚至消失。那麼本港的財政結構是否健康呢?答案也很明顯。

筆者認為,今後的財政政策制訂,主調應是恒常開支應依靠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先避免結構性財赤的出現。繼而檢視細部範疇或經濟部門,糾正可能出現的偏差,避免做出偏頗的政策結論,例如,在創新科技的範疇,我們須加強財政投入,但在亢奮的地產和資產市場,採用適度的調控政策更為適合。

總括而言,財政的投入必須「對口」,資源須真正落實到應該投放的地方,適切回應到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以活化工廈政策為例,最近葵涌美適工業大廈發生3死奪命火警;政府公布公屋輪候冊的「上樓」時間需4.7年;去年申請資助護理安老及護養宿位的輪候長者約3.5萬,卻有逾6000名長者輪候途中離世等新聞,都在不斷地提示着,當前民生迫切的老問題尚未獲應有的正視。

因此,輕言過去「守財奴」政策是千差萬錯,非要一舉除之而後快;托詞審慎理財,坐擁巨額財政儲備而不善用,忽略任何動用盈餘助香港發展更上一層樓的政策,兩者都不足取。政府應對香港內部的個別經濟範疇進行務實的檢視,聽取各部門的專家意見,並記取赤字積累可以很急遽的現實,制訂出「按部就班」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藍圖與政策,以取得市民信任,讓市民真正安居樂業,實為今屆特區政府面對的挑戰和當務工作。

作者為香港科大商學院會計學系高級講師,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麥寶龍博士口述及整理定稿。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