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日
筆者在國慶節前夕接受新華社專訪,討論到人民幣國際化的流程,內容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特別是人民幣在國慶日後將正式進入一個嶄新的里程碑。不過,國際化步伐能否扭轉市場對人民幣的貶值預期,有待觀察,但人民幣國際化始終對香港作為環球首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定位是有利的。
香港能否把握,就要看自身的競爭力了。人民幣國際化會否將香港邊緣化?這是不少人擔心的議題,在香港能穩守競爭力的前提下,這議題絕對是不存在的。可是若競爭力消失,什麼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經歷了「10月懷胎」後,在10月1日正式生效。不少朋友預計,它的效果將是「慢熱」的,目前不會帶來劇烈變化,但長期必將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對港長線影響較大
SDR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1969年創立的一種國際儲備資產,其價值由一籃子儲備貨幣決定。IMF每隔5年對SDR進行一次評估。去年11月30日, IMF宣布把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自2016年10月1日起生效。這標誌着人民幣儲備貨幣地位得到國際機構的認可,人民幣將被認定為可自由使用貨幣,與美元、歐羅、日圓和英鎊一起構成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在其中將佔10.92%的權重,超過日圓和英鎊排在第三位。
有香港業界朋友認為,人民幣作為SDR貨幣生效後,短期內對香港的整體貨幣市場的影響較小。但長期來看,當它真正的使用量出來後,就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時,香港銀行也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很多銀行正在加緊人民幣清算方面的準備工作,但還是要看市場的變化,要看「一帶一路」、貸款、資本市場會否應用人民幣。作為SDR貨幣,人民幣的使用還需要內地的推動。
人民幣國際化對香港作為環球首席離岸人民幣中心及中國首席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始終有幫助,若香港能在創新方面加一把勁,定會有更大的發揮舞台。亦有業內人士認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是境外建立最早、規模最大、產品最豐富及功能最齊全的人民幣市場。香港開展人民幣業務近12年,全球一半以上的人民幣資金沉澱於此,各項有實際交割的人民幣交易一向較為活躍,包括外滙兌換、衍生產品交易及債券交易等,香港一定會抓住人民幣加入SDR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人民幣「入籃」生效後,香港銀行業將加大營銷力度,為國際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事實上,香港銀行業一直在不失時機地拓展人民幣業務。過去幾年,財政部每年均以外國央行為對象,發行專項人民幣國債,吸引了愈來愈多外國央行進入香港市場。
未見有大規模沽空
有朋友甚至將人民幣「入籃」比作「煲湯」,人民幣納入SDR生效後,國際對其需求需要時間「慢慢煲」,不過會先慢後快,當人民幣普及了,其國際化步伐會更快。不少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入籃」並不會衝擊滙率,反而會穩定市場對人民幣滙率的預期。目前人民幣定價透明度比較高,每天的定價與美元及其他貨幣走勢相關,市場估計的滙價也跟人民銀行公布的滙價相差不遠。其實,目前在實際的交易市場中,並無太多針對人民幣的市場投機活動,市場投機大多是分析員在講,而交易員看不到,看不到因為人民幣「入籃」而導致什麼大規模的投機及沽空活動,成交量亦沒有放大。
作為IMF的第三大股東和新的SDR貨幣發行國,中國有必要保持滙率政策的穩定、透明以增強政策可信度。SDR標籤始終有助於增強人民幣的國際接受度,推動其作為儲備貨幣的使用。人民幣所佔權重意味着IMF成員國將通過所持SDR份額自動形成對人民幣約309億美元的需求。這對人民幣國際化及普及化極為重要,亦能穩定市場對人民幣滙率的預期。
料需求「有序」增加
人民幣作為新生的SDR貨幣,其使用需要推動。內地正在推動SDR,自4月起,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滙管理局同時以美元和SDR發布外滙儲備數據。國際方面,IMF從10月1日起將在其官方外滙儲備資料庫中單獨列出人民幣資產。
二十國集團(G20)和IMF也在探討擴大SDR的使用範圍,如發行SDR計價債券。不少環球及內地政策性金融機構均有意發行SDR計價的債券,環球市場對人民幣的需要將會「有序」增加。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A股「地量」成交 入市逢時機 |
上一篇: | 股神緘默為求出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