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有留意兩會消息的朋友,應對「殭屍企業」一詞很熟悉。先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後有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輪流針對殭屍企業、去產能、國企改革等提出意見,可見整治殭屍企業,對解決中國經濟困境十分重要。
殭屍企業是形容一些有如行屍走肉的公司,它們往往資不抵債、靠銀行信貸和政策補貼度日,當中以國企居多。隨着2008年底中央投放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刺激經濟,內地企業紛紛大舉借貸,直至去年環球經濟「沾寒沾凍」,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下挫,這類高負債、業務走下坡的企業頓變成中國經濟一大計時炸彈。
私人部門信貸膨脹是殭屍企業問題的一面照妖鏡。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最新季度報告指出,中國私人部分信貸(包括家庭和企業)相對GDP的比例,由2010年期間約150%水平,飆升至去年第三季的205%,超過美國2008年爆發次按危機時的168%水平,並逐步逼近日本的220%高位。中國企業債相對GDP比例升至166%歷史新高,意味債務違約風險增加。伴隨而來的是中國銀行業壞賬率趨升,雖然目前為1.67%,但不排除數據有水分,外界估計實際壞賬率應更高。財長樓繼偉近日也承認,在結構性改革下,不良貸款率可能還會再升。
《華爾街日報》引述德銀報告警告,儘管1月份中國新增信貸高達2.51萬億元,創出單月新高,但相信難以大振經濟。報告指5年前中國企業償債之餘,還有餘錢作新投資,但目前中國企業的每年收入,包括營運現金流及售股集資等,已不足以支付所須償還的本金與利息。兩者之間存在的缺口相當於企業負債的10%。「10個煲得9個蓋」,惟有以債冚債,苟延殘喘。故此銀行體系亦很可能進入殭屍狀態,新增信貸只是用來還債,並未投入實體經濟中。
要處理這類高負債企業,最直接方法是去槓桿。例如去年第三季,中資企業向海外銀行償還外幣債務約340億美元,向中資銀行償還外幣債務70億美元。不過,削減開支、重組債務等割掉腐肉的過程非常痛苦,一不小心或會重蹈日本迷失20年的覆轍。參考美國經濟去槓桿過程,2008年後一直維持超低息環境,聯儲局大舉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又幫金融機構「吸毒」,為其擔保債務,順利協助銀行剝離問題資產。如今中國中央級別政府國債相對GDP比例僅為43.5%,較日本九十年代的85%和美國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65%無疑低得多,放水空間充裕,我們預期中國政府將以財政及貨幣政策雙管齊下,連同催谷樓市政策,為經濟注入鎮痛劑。
至於中國政府重啟內銀不良貸款證券化(ABS),傳聞允許工、農、中、建、交及招行合共6間內銀作試點,把額度500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資產打包成證券,向全球投資者出售,總算踏出分散銀行風險的第一步。猶記得國有銀行來港上市之前, 中央也曾為其大規模轉移有毒資產,相距不足10年,中央再度替內銀「消毒」,突顯中國經濟結構癥結──銀行信貸向國企傾斜的問題多年來並沒有解決,再多的「消毒」計劃也是徒然。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360市況概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