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
歐盟在規管AI立法方面領先全球,預料會對世界如何監管AI有很大影響,這源於歐盟有「布魯塞爾效應」,往往能憑自身市場力量,毋須國際協調或合作便可影響其他國家,從而把歐盟規則變相轉化成全球標準。
藉市場力量 令跨國企業跟從
擁有約4.5億人口的歐盟,對跨國企業有龐大的吸引力,然而若想打入這個大市場,便須遵守歐盟的規則。另一方面,歐盟的消費者保障立法通常是全球最嚴謹,美國和中國等其他大市場很少批評這些法例傷及本國商界利益,於是企業乾脆把符合歐盟法規的產品同時向其他國家出售,以減低合規成本。
「布魯塞爾效應」例子包括歐盟的《通用數據保障條例》(GDPR),其變相規範全球網絡如何處理用戶數據;而蘋果向歐盟屈服,把最新款的iPhone 15由Lightning接口改為USB-C,亦是明顯案例。
外界相信歐盟審議中的《人工智能法案》也會發揮這種影響力,目前的版本把AI定義為「機械為本的系統」(machine-based system),被設計成能以不同程度的自動化運作,且可生成預測、建議或決定等產出,影響實質或虛擬環境。這個定義較為狹窄,與經合組織(OECD)相近,其他國家立法或各國討論協調AI法規時,很大機會以這個定義為基礎,進一步界定什麼AI須受規管。
另外,《人工智能法案》加插「基礎模型」(foundation models),用來專門規管ChatGPT之類的AI工具。
歐盟採取風險為本的監管模式,按風險高低把AI不同應用分成四類,當中「不能接受的風險」將會禁止,「高風險」應用需接受嚴格監管,這種模式相信也會被其他地方採用。在餘下的法案審議過程中,最具爭議是警察和軍隊使用AI人臉辨識和識別敏感資料時可獲多少豁免,歐盟最終定案將成為全球標準。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美AI峰會大龍鳳 意見紛紜乏共識 |
上一篇: | 中國嚴管演算法 推3例規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