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
由在全球擁有20多億活躍用戶的Facebook(fb)帶頭發起的加密貨幣Libra,其野心之巨大令各國公開表態阻止。蹤使過去10年,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也以取代傳統金融機制為目標,但Libra的理念,其發起人所擁有的各項資源,使其成為第一隻有潛力改變全球支付及貨幣系統的私營加密貨幣。而它與fb的聯繫帶給它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如何規範它及約束科企,對於各國來說相信是一個巨大且難度極高的挑戰。
當人們以法定貨幣買入Libra後,協會將會把法幣作為抵押金或用來購買一些如美元債券等的高流動性政府債券。有別於以美元作背書的USDT,Libra則會以多國聯繫滙率穩定幣價。
像香港這些已擁有高水平支付網絡的已發展地方,Libra的作用未必很大,但是對於全球高達17億未能使用到基本金融服務的人來說,Libra有很大的潛力改變他們的處境。
Libra也會提供貨幣對沖,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由於欠缺流動性而無法對沖,相對少投資者會願意持有。像柬埔寨等較為貧窮的國家,其貨幣對沖成本因而非常高。Libra的潛在流動性將能為這些地方提供低成本的貨幣風險對沖工具,也能直接降低貨幣交易成本。而這變相就是取代美元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角色。
事實上,Libra和fb想改變世界的想法與他們的理念很一致,就是把人與人拉近,只是這次他們把理念擴展到國家級層面,在全球一體化、共享、去中心化等價值觀還沒呈現在經濟效益前,試圖把傳統政府的部分權力轉移。
如Libra成功在那些發展中國家推出,當地政府將失去對貨幣供應的控制,並失去作為刺激或冷卻經濟手段的貨幣政策控制權;在動盪時期,還將失去管制資本外逃的能力。所有這些變化很可能會嚴重破壞全球金融體系的穩定。
項目伴隨着眾多監管問題,並且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已經明確表示,監管標準將取決於Libra的規模和影響範圍。監管機構希望能夠在監管Libra時遵循三種常規監管模式,包括保護消費者(也稱為投資者、客戶、存款人保護),財務穩定性保護,以及市場功能(包括系統性風險)和市場完整性(尤其是潛在的犯罪用途),也將包括由宏觀經濟、政治和既得利益者的方面作考量。而因Libra具備潛力取代法定貨幣,在政治、貨幣和金融穩定性的考量將是監管模式關鍵。
跨境監管 不易擺平
由此,各地監管機構必須從制度發牌、風險管理以及資本透明度等政策方向,要求Libra如同其他金融機構般受監察。Libra在付諸實行以前有幾個問題必須首先充分回應。首先,Libra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在既有發牌制度下對市民是否已有足夠的保障?它是貨幣、證券、商品和/或是衍生產品?在Libra還沒解釋他們將如何合法地建構他們的儲備池的前提下,他們將如何管理儲備池?二來,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說,操作風險、金融風險和系統性風險等在Libra現存的機制內將如何被規避?簡單說,該如何防止像雷曼兄弟般的災難事件?第三,資本要求、身份證明和AML,貨幣政策、數據保護、稅務、披露事項等也是各國監管機構可能要花大量資源作研究的事項。
監管Libra的關鍵是跨境監管合作和共同監管的現有系統相當缺乏,最重要是在任何當前的地緣政治中,跨境監管合作是不太可能。Libra向國際監管機構扔出了難題,並挑戰他們以不太可能的速度合作前進。
方展博 TimeToCoin主編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港網絡法例滯後 消費者保障未完善 |
上一篇: | 應對AI大局 歐盟研科技法律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