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
特朗普內閣在上任三年內的成員換人率已高居新世紀以來歷任美國總統之最。此前特朗普解僱國務卿、幕僚長等行為曾受到多方批評,但最近解僱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的做法卻可能為美國及世界帶來正面收益──和平。
博爾頓是著名的鷹派,他主張美國深度介入中東事務,對中國的態度也很強硬。他力主對伊朗和北韓發動攻擊、煽動政權更換。博爾頓在卸任後曾表示,如果當初在伊朗襲擊美國無人機事件後,美國對伊朗更加強硬,或許不會發生沙地石油設施被襲事件,他將這事件稱為「戰爭行為」。
博爾頓離職的消息傳出後,委內瑞拉方面也有高級官員表示歡迎。雖然特朗普自認在委內瑞拉問題上比博爾頓更強硬,但也稱博爾頓限制了美國處理委內瑞拉問題的外交政策選擇。
炒了博爾頓 華為少根刺
從博爾頓卸任中可能獲益的另一個潛在利益相關者是華為。在孟晚舟被逮捕不久後,博爾頓曾表示,這次突然的逮捕事件他是有所知曉的,但他不清楚特朗普是否事先知情。在此之前,白宮關於華為的所有總統命令都是由博爾頓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人員草擬,博爾頓在白宮也能代表美國情報機構的觀點。現在,隨着博爾頓離任,特朗普身邊針對華為的聲音少了一分,這也許會幫助華為在接下來的中美貿易易談判中取得一線生機。
另外,博爾頓在任期間曾推動美國的「新非洲戰略」,這一戰略主要針對近年來中國在非洲的活躍表現。該戰略的目標是與中國在非洲競爭,以推動非洲國家向民主國家轉型,減少中國對非洲國家在經濟與全球政治層面的影響力。這項戰略從未真正付諸實施,現在可能會胎死腹中。
從特朗普在北韓問題上的表現來看,他要的是一些「看上去很漂亮」的東西,比如北韓方面來一個暫停核試驗的意向、一次史無前例的會面等。博爾頓主張的卻是很真實的干預甚至戰爭,這在本質上與特朗普的目標未必一致,甚至可能是衝突的。特朗普在競選時曾向選民許諾結束美國「無盡的戰爭」,這也是博爾頓的鷹派主張與特朗普的政治主張發生衝突的原因之一。
從特朗普更換內閣成員的頻繁程度來看,當然可以說這是他一貫的不一貫性,但也可從中窺探特朗普的用人之道,以及他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掌控。在對外事務上,他會選擇支持自己主張的人以實現近期目標(如幫助贏得選舉、貿易戰、移民問題等),但當官員的主張與他發生嚴重衝突時,他也會很現實地放棄該人選,以最大化內閣成員在自己的「美國優先」議程中的貢獻。
另一種可能是,特朗普意識到2020年總統選舉臨近,不應在此時按照博爾頓的意志將美國貿然拉入一場戰爭,或者任由博爾頓與其他內閣成員發生衝突、發表侵略性見解而破壞自己期望達成的外交成就,也許特朗普在成功連任之後會重新任命博爾頓在另外的職位上。
雖然博爾頓已經離任,但這並不意味特朗普的國家安全顧問及總統身邊的其他人會在國際事務中轉向溫和態度。博爾頓的繼任者奧布萊恩(Robert O'Brien)同樣是鷹派,可能只是沒有博爾頓那樣積極。而特朗普新任命的副國家安全顧問波廷傑(Matthew Pottinger)則可能讓中國當局更加尷尬──在他早年任外國媒體駐華記者時曾被中國官員毆打。這也許是特朗普的某些特點所致:一個發言強硬的總統總是能吸引鷹派的閣員,不管總統是真心還是假意。如果美國的對手與盟友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特朗普未必真心想發動戰爭,則特朗普身邊人是否鷹派毋須太過關心,到關鍵時刻特朗普自然會為了自己政治利益把他們炒掉。
張倩燁_政治風險顧問
訂戶登入
上一篇: | 「罷課救未來」響徹150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