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4日
印度的莫迪政府決定撤去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把這個地區分為兩個聯邦領土,而聯邦領土的地位較邦為低,接受中央政府更直接的管治。人口以穆斯林為主的克什米爾原本根據印度憲法第370條獲得特殊地位,有頗多的自治權,這個安排對協助該區70多年前加入當時剛獨立的印度至為關鍵。印度政府改變了跟這個巴基斯坦同樣聲稱有主權的地區的關係,危及地區和平和穩定。
巴基斯坦有力長期滋擾
莫迪政府很清楚,克什米爾及巴基斯坦不會歡迎撤銷特殊地位的決定,在宣布前數天,印度向克什米爾增派數千軍隊,在宣布後就向當地居民實施宵禁,撤走旅客及朝聖者,把(即時批評撤銷特殊地位決定的)當地重要政客軟禁在家,並進行媒體及通訊封鎖。
然而,正如大部分印度反對黨的成員都承認,在經歷了幾十年暴力抗爭的克什米爾,莫迪政府壓制當地穆斯林反抗的能力有限。巴基斯坦已經發出不祥的訊號,該國政府「毫不含糊地」批評印度的舉動,稱之為非法,揚言「採取一切可行方法」反制。這令外界更加恐懼,這兩個同樣擁有核武的鄰國可能會再有一場軍事衝突。
有三個原因解釋,為何克什米爾爭端如此棘手,以及為什麼印度單方面企圖令該區形勢變得有利自己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第一個原因跟身份有關。克什米爾代表着1947年印巴分治時未完成的事業,一方面,印度存在着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省份,與巴基斯坦自居南亞次大陸穆斯林家園的存在理由相矛盾;另一方面,如果印度失去唯一一個以穆斯林人口為多數的省份,將削弱印度作為世俗共和國的核心身份,令國內餘下1.8億穆斯林的地位變得脆弱,更易受攻擊。
克什米爾處於連繫着這一連串矛盾的中心,因為跟其他前土邦(Princely States)不同,克什米爾是加入印度聯盟,而非合併,因此該區獲得國防、外交和通訊以外全部事務的自治權。根據在1954年加入憲法的第35A條,克什米爾公民獲得額外特別權利及特權,包括在物業擁有權及政府工作方面。
第二,巴基斯坦有意願及手段向印度製造小規模傷害,基本上可以無限期這樣做,或至少在可見的將來都有這個能力,但他們知道,如果打一場全面戰爭的話,巴基斯坦會敗給印度。印度也知道,自己可在戰場上打敗巴基斯坦,但又不足以斷掉對方恢復越境侵擾的能力。這個軍事平衡自然會導致僵局,而非決定性的解決方案。
最後,印度實質上被困於自己一手造成的政策囚室。對於印度選民,政府聲稱克什米爾沒有主權爭議,是印度整體的一部分,並堅持沒需要為此談判。
面向世界時,印度領袖會指出,巴基斯坦背信棄義,支持聖戰組織在印度發動恐怖襲擊,並拒絕把克什米爾問題的討論國際化。
人民黨民族主義禍國
印度堅持,除非襲擊結束,否則不跟巴基斯坦溝通,這個立場形同把自己逼入死角。不過,把這個政策囚室牢牢關上的是巴基斯坦,因為這個國家的關鍵政策,包括克什米爾政策,是由軍方、而非文人政府作決定,而巴國軍方的政策一向是利用克什米爾混亂,來完成其把印度「千刀萬剮」的長遠戰略。
不過,某程度上,印度失去了部分公信力,而她需要有公信力才能在論述上反擊巴基斯坦。印度政府在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帶領下,正逐漸將國家變成「印度教版巴基斯坦」,人民黨政府的宗教沙文主義,加上其處理克什米爾爭端的手法,已嚴重損害了印度的信譽。
然而,巴基斯坦在國際地位方面所面對的損害仍然更為極端,因為該國持續支持聖戰分子。希拉莉2011年仍擔任美國國務卿時曾說過,巴基斯坦不能一方面在自家後院養蛇,卻期望只有鄰居會被咬。
印度教民族主義在印度興起,克什米爾對印度政府心存不滿,背後有巴基斯坦支持的聖戰組織在印控克什米爾發動混合戰,印度對巴基斯坦以軍事手段作反擊變成新常態,南亞愈來愈多核武,這些因素加起來,使克什米爾的局勢一觸即發,印巴衝突容易擦槍走火,印度決定撤回克什米爾的特殊地位,隨時成為引發克什米爾問題全面爆發的火花。
與其繼續目前的危險政策,印度應該跟巴基斯坦協議,把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實際國際邊境──這條邊境在70年的衝突中沒有怎改變過──變成官方正式、開放的邊界,印巴兩國人民可自由跨越,這可便利人與人的連繫,加強市場融合,並有利旅遊、環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
印度已經一隻腳踏上全球大國之列的梯楷,但一日她另一隻腳仍深陷跟巴基斯坦衝突的泥沼,她是不可能爬得更高的。
註:本文原載於Project Syndicate網站,本報經網站授權翻譯刊登。
Ramesh Thakur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翻譯:謝世民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硬脫歐災難近 蘇格蘭人忐忑不安 |
上一篇: | 印巴劍拔弩張 衝擊「帶路」鴻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