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隨着解放軍近年以驚人的速度建造艦艇,北京要銳意打造一支藍水海軍、經略遠洋的決心,可謂彰彰明甚。於是有不少論者就認為,中國這個崛起中的大國,正是繼前蘇聯之後,再次企圖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可是,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推論,當中其實存在不少對海權的誤解。
首先,一個國家能否成為海權大國,最關鍵的先決條件是其所身處的客觀海疆格局,其次才是其整體工業實力。具體而言,海疆格局就是指一個國家是否擁有暢通無阻,能直達各大洋的出海口。
艦艇困東海 只有捱打份
綜觀在近代史上多個先後崛起的海上強權,像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美等,共通點都是擁有能自由通往5大洋,並難以被敵人封鎖的港口和海岸線。可以說,海疆格局是先天條件,工業實力是後天因素。一個國家若果缺乏先天條件,縱使擁有再強大的工業實力,也難以成為海上霸主。
事實上,過去有不少列強均因為後天有餘,卻先天不足,最終問鼎海權失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德國,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憑着其雄厚的工業底子,和英國進行了長達十多年的激烈海軍競賽,德國艦隊的實力更一度排名世界第二。
可是,受先天海疆格局所限,德軍艦隻要進入大西洋,就必須先通過北海或英倫海峽,也就是必須先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歷史也證明,這對德國海軍而言是個致命弱點。整場大戰期間,德國艦隊除了潛艇外,其餘艦艇均未能有效突破英國封鎖,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後,更全部龜縮回港內,直至1918年德國戰敗為止。
另一個失敗例子就是前蘇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國家,前蘇聯面對的是一個四洋分隔的局面:除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外,其他所有通往各大洋的航道基本上都被堵死。例如蘇聯北方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在戰時要進入大西洋,就必須先衝破北約在格陵蘭、冰島、英國之間所部署,由水底聲吶監聽陣列、水雷陣和空中反潛機群等所構成的嚴密防線(GIUK Gap)。事實上,這條防線的確成了蘇聯海軍的緊箍咒。
那麼中國的海疆條件又如何呢?只能說,比前蘇聯好不了多少,甚至更差。中國從山東半島至台灣海峽的整個東至東南沿海均處於由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及菲律賓所組成的「第一島鏈」包圍之下。
更糟糕的是,東海總面積約六成均屬於平均水深在200米或以下的淺海區,這意味擁有世界第一流反潛能力的日本海上自衞隊能輕易發現和跟蹤在這片水域活動的中國潛艇。就如上面提到的北約GIUK防線一樣,美日在日本列島——沖繩——石垣島一線同樣布下了天羅地網,用以捕捉企圖突破「第一島鏈」的中國艦艇。至於貫通中國與北美、位於九州以南的大隅海峽,以及連接大洋洲和南美、位於沖繩以南的宮古海峽,亦牢牢掌握在美日手裏。
因此,一旦中美日之間爆發海上衝突,中國艦隻將難免被困死在東海水域裏,並完全處於美日岸基戰機的攻擊範圍之內。至於中國核動力潛艇要突破封鎖,成功進入西太平洋以執行反制任務,以現時解放軍的技術水平而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中國還有沒有能力和必要去挑戰美國的海洋霸權呢?筆者的答案是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說沒能力,是因為解放軍連能否突破第一島鏈也成疑,更遑論和美國在太平洋一爭長短呢?說沒必要,是因為兩國國情不同,導致各自戰略需要也存在根本上的分別。
美國是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的國家,有必要同時掌握兩個大洋的絕對制海權,以確保國家安全。至於中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沒什麼核心戰略利益可言,又何必和美國硬碰呢?更何況,美國海軍的數量和質量優勢在今後幾十年也很難被打破。
生命線在西 印度是對手
中國的核心海洋利益並不在東面,而是在西面。因為目前中國八成的石油進口和六成的對外貿易均是依賴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這條航線。這條生命線一旦被切斷,中國可真是完了。因此,中國海軍的唯一戰略使命,就是一方面在東海維持對美日的軍事平衡,另一方面全力確保上述西進航線暢通無阻。此所以,中國海軍邁向遠洋的真正對手,可能不是美國而是印度,皆因新德里同樣覬覦印度洋的控制權。
總括而言,中國作為一個半陸權、半海權國家,海疆條件甚為不利,故海軍建設只須足夠服務自身的戰略需要就成了,實在沒必要去和美國競逐什麼海洋霸權。倘若為了爭霸而爭霸,勉強為之,其後果輕則是戰略上過分伸延,導致浪費資源,重則可能拖垮國民經濟。前蘇聯在冷戰期間不惜每年花上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在軍費上,最終導致亡黨亡國的歷史教訓,實在值得銘記。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海權戰略勿忽視民間力量 |
上一篇: | 海軍Q&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