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7日
清代龔自珍名句:「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湖海表面溫度上升,地球哪能不冒出許多新問題?
法國、瑞士分享的西歐最大淡水湖,萊芒湖(Lac Léman),挾其580平方公里面積,為90萬居民提供飲用水,包括80%日內瓦居民。這秀麗大湖,健康無虞;科學家還是密切關注其受高溫衝擊的變化。「阿爾卑斯山淡水生態系統儲水研究中心」與「法國國家食品環境研究院」、「薩瓦白朗峰大學」攜手合作。每日用工具管抽取湖水樣本,儲入冷凍室。目標:測量藻青菌濃度。
藻青菌若干種類,可能有毒,危及人體。生物學家指出:這地球最古老的細菌之一,很能適應氣溫增高。任其增長的不良後果,會禍害飲用水環境。
地球升溫,肉眼可見的糟糕前景,是嗜蠔老饕驚見有此疑問:2100年,我們尚能吃到榛子味、果香味、奶油味生蠔嗎?
啖蠔勝地法國西北布列塔尼地區,在軍港布雷斯特Brest,佔地甚廣的旅遊景點Océanopolis,「全國海洋科學文化中心」新近創立「海洋實驗室」。致力研究貝殼類生物對於氣候暖化的反應。
果真70年後,法國生蠔將成博物館歷史名詞?非是危言聳聽。幾千年來,學名「牡蠣」的這種海洋生物,窮鄉漁民可以享用,如同封建領主。據考證,文藝復興時代,晚宴個人可飽啖150隻!胡吃海喝,十九世紀末,竟至無蠔可捕。葡萄牙牡蠣大量繁殖於大西洋海岸,然後因寄生蟲而消失。1970年末,日本大量引入杯形蠔種,如今年產14萬噸,冠絕全球。幸存的法國扁平蠔,年產約2萬噸。布列塔尼蠔農,每年尚可生產幾百噸。
「海洋實驗室」科學家,第一次發表氣候暖化衝擊報告,「水溫升高,更有利於水質酸化」,太多微塑膠粒,弱化這種有過濾功能的動物。只有加強認識參數,方能幫助牠們創造並增加岸礁密度,對抗環境變化壓力。「團結就是力量」!
原來法國土生扁平蠔,比起杯形蠔的巨大優勢,是能自組岸礁。好一個生物多樣性避風港!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