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7日
西環堅尼地城的一個小山坡上,隱藏着一間有近140年歷史的魯班先師廟。廟宇現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架構保存良好。雖然天花壁畫已被線香的煙熏黑,卻無損其古樸美感。
測量師林健榮(Eddie)紅褲子出身,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在地盤當學徒,彈墨、釘板、紮鐵、落石屎……一一通曉。公餘時間,他不停步進修增值,取得多個學位及資歷,時間長達二十多年。他是一間建築公司的老闆,主要項目在學校加建,而中環PMQ(元創方)復修是他代表作。成為城中才俊之餘,林健榮亦曾擔任魯班先師廟董事會主席,現時為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本月籌辦了首屆魯班節,期間舉行導賞團、木工工作坊及藝術展覽。
魯班先師廟位於堅尼地城一個遍布舊式矮樓房的小山坡之上,地點雖然頗為隱蔽,可是距離港鐵站出口不到10分鐘腳程。林健榮早於約定時間前已到達。「這個設計風格,叫『二進門』。」他指向廟宇內與門口連成一線的一個獨立門框道。廟內比較陰暗,煙霧瀰漫。其他建築特色還有誇張而傳統的「五岳朝天式」山牆、綠色琉璃筒瓦屋頂、多個立體陶塑故事裝飾等。「你看魯班旁的兩個徒弟,他們分別拿着墨斗及魯班尺!」說時他指一指中央供奉的神明雕像,「廟宇在1884年籌建,1888年落成。」根據廟內石刻,當時合資捐建人超過1172名,主要是建造行業人士。
一半師傅年過半百
魯班誕在每年農曆六月十三日(今年西曆7月30日),「慶祝魯班誕,是我們『三行』行業的習慣。」林健榮介紹說:「有句俗語:辛苦搵來自在食,我們工作那麼辛苦,吃好東西是最好的獎賞,因此長久以來,魯班誕有一個傳統,叫做『派師傅飯』,即是請師傅食飯。」
他入行46年,經歷「師傅飯」不斷改變。「我初入行時,我們會講笑:師傅誕(即魯班誕)那段時間可以不用回家吃飯。因我們在街上見到任何一間酒樓,只要註明『魯班寶誕』(通常是晚餐),就可以直接上去食,不會有人挑戰你,說我沒邀請你。只要坐下來,就可開餐。每間公司、判頭、地盤都會舉辦這類聚餐——他們想請工人吃飯,而他們根本不會認得所有人。事實上,即使你沒被邀請,通常總碰見熟人。場面很開心的,我後生時去過很多,試過最遠走入康樂園食!」
林健榮頓一頓再說:「時至今日,現在公司只會請自己伙記吃飯。行業的不同組織,包括商會也會舉辦宴會。」禮儀方面,「我們習慣向魯班先師鞠3個躬,然後才到嘉賓致詞等等。」商會近年亦在魯班誕向長者、低收入人士、露宿者等「派魯班飯」及派福袋應節。
今年,香港建造商會籌辦了首屆魯班節,他指其中一個原因希望多點接觸年輕人,把行業工藝薪火相傳。林健榮不諱言業界流失率很高,請人甚困難。「我們行頭逾50%人超過50歲,這個行業很消耗體力,不少師傅去到53、55歲已選擇退休,有時即使不是身體叫你退休,仔女可能都已長大成人,成為會計師、律師、醫生了,他們會跟父親說:我養你啦,你退休吧。」政府近日宣布輸入外勞計劃,當中包括建造業,這行業最缺什麼師傅呢?林健榮聽後不假思索道:「紮鐵、泥水、電氣布線工、冷氣工人、燒焊、渠工。」
入馬房「執漏」被咬
以下談一下林健榮的人生,他於香港出生,父親是舊時「嘩啦嘩啦」(舢舨艇)船伕,母親在工廠打工。「由於當年升讀中六的學位不多,所以我中五畢業後就想投身社會,以免加重家庭負擔。再加上那時人人都說要學一門手藝,我在沒想太多的情況下,就加入了建造行業。」
雖然未夠18歲已開始打工,林健榮並沒放棄讀書,而是選擇邊學邊讀。他當時就讀位於灣仔摩理臣山工業學院(現IVE摩理臣山),時為1977年,他憶述每天不是上學就是去地盤工作。「那時未有噪音管制,星期日大多我也在工作中度過。雖然我們接受訓練的角色是在地盤做管工,可是很多時要落手落腳做,彈墨、釘板、紮鐵、落石屎……我都會。因為師傅到放工時間要走了,我們為跟進度,不免自己落手做。」
不知不覺談到辛酸史,他想一想說:「噢,還記得我當時返夜校,時間是夜晚7至9時,因落石屎是不能半路停下的,例如水塔,要由朝早落到很晚,否則會導致漏水問題。工地的管理人就叫我:你放學回來看落石屎進展。所以,我放學校後回到工地監察,結果石屎落到凌晨2時!」他笑稱回想起來雖然辛苦,但從中對建造工程更熟悉及理解背後原理,也是好事。
有什麼著名建築物他當年有份興建呢?
「沙田馬房,剛好落成,我要入去『執漏』。我記得要行在中間,才能讓兩邊的馬咬不到我,只要我稍稍傾側,牠們就來搞我,我試過連褲都被扯爛!」他大笑說。
他在摩理臣山工業學院讀了4年,畢業後沒停下腳步,而是繼續考取各種學位及資歷,包括特許測量師、特許建造師……他亦持有城大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理工大學消防及安全工程學理學碩士學位。「我一直讀到2004年,即是讀了……二十幾年書!」他說時像驚覺光陰飛逝。什麼驅使他在學業上不停步呢?「當你學會一些東西,就想再學多點。而且,我覺得只要我比人突出一些,就有更大好處。」林健榮簡單地道。
現身為德材建築工程老闆,林健榮的公司主要幫學校做加建工程。「如升降機、新校舍、加建多一層樓……至少做了五六十間。」他數一數手指表示。至於最有代表性工程是復修PMQ,而當中最深刻要數到親眼見證舊式渠管由石頭砌出,以及克服保育樹木之餘又要進行工程的困難。「我們要保育那兒的大樹,所以施工時要很小心不把樹根壓爛。」至於石渠,可原址保留,並加設透明保護罩讓市民參觀。
林健榮(Eddie)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職業:德材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主席
家庭:已婚,育有兩子
撰文:譚淑美
訂戶登入
下一篇: | 傳統工具 |
上一篇: | 鈣化性肌腱炎非五十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