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3日
背起行囊,展開一趟未知旅程,縱然風光流轉不定,但願意勇往直前,總能走上康莊大道。
昔日,Scott Wrayton大學畢業的背包旅行,沒計劃的泰國旅程,讓他走上餐飲之路,並且成就終身事業。多年後,他開設Shoreditch,與主廚「同行萬里路」,在倫敦東部遊歷、尋味,同樣獲得無限靈感,開啟英式菜系路向,讓人吃出特色風味。
說起1994年的泰國遊,原是一次家庭旅行,「父親寧願我體驗背包遊,因此我和朋友一起踏上旅程。怎料到埗一段時間,朋友有事必須回英,我留了部分食宿費,便把餘錢給他回國。當時一位泰國酒吧老闆得知後,誠邀我打工換食宿。直至工作尾聲,計劃回英之際,對方建議我留下。還記得打電話給父親說不回家了,誰知他回道『那很好』。」Scott Wrayton笑言。
其實父子早有共識,畢業後便離家自立。大概沒猜想過,此決定預示了日後路向。當年泰國工作日薪約30港元,不過有免費威士忌喝,令Wrayton感到滿足,於是工作了11個月。「之後,我來了香港,發現工作待遇合理,決定留港定居。」其後他一做20年的工作地方,正是蘭桂坊一家老字號酒吧。
九十年代尾,Wrayton在這座霓虹城市生活,見證蘭桂坊的燈紅酒綠。可是最吸引他的,卻是另一番景象——拿着喝着幾支冰凍啤酒,就能待一天的西貢海邊。他甚至想像有天在這裏開設餐廳。其後Wrayton成為老字號蘭桂坊酒吧合夥人,不過礙於參與度有限,當他發現西貢一個理想舖位,便和友人找來賣家洽談,催生酒吧餐廳Padstow。
改革菜系傳統
後來Wrayton再開設Shoreditch。名字靈感來自倫敦東部同名地區,以「Modern British Cuisine」為主。說到倫敦東部的Shoreditch,Wrayton直指25年前當地餐廳菜式,可直接用恐怖來形容。「這裏來來去去都是炸魚薯條、香腸薯條、傳統餡餅,味道相差不遠。自從『名廚現象』出現,水準有了實質變化。」他解釋,英倫Shoreditch和香港堅尼地城相似,前者於九十年代尾的社區變化下,開始多了不同人居住,帶動不同餐廳進駐。
走入港島堅尼地城的Shoreditch,牆上的「Kray Twins」塗鴉,出自 Wrayton相熟藝術家Szabotage與其拍檔Victoriano之手。有別英式高雅,這種街頭藝術,正是Wrayton想呈現倫敦東區錯綜複雜的文化景致。「Modern British Cuisine」其中一個詮釋,是在舊式英式烹調中加進新食材。店員端來「牛腱肉牛骨髓批」,菜式由主廚Eddie Law主理,他細心解說英國餡餅傳統:「傳統餡餅用上鰻魚及薯蓉餡料,如部分英式菜式一樣,做法未必令人感到開胃。因而英倫這20多年,慢慢多了不同做法。」一次倫敦之旅,Eddie見識了「Pie Bird」——於餡批中間放置陶瓷雀鳥的焗法,繼而令他靈機一觸,改用牛骨取代陶瓷。為令味道更濃郁,餡料添加牛腱肉、蘑菇和肉汁,配搭牛骨髓可增加牛香風味。
這次倫敦之行,為Eddie由副廚升任主廚時,Wrayton特意安排的Shoreditch旅程,讓他更深入了解現代英國菜。那次兩人逛盡街頭巷尾,到訪超過20間餐廳嘗味。遊訪之時,最讓Eddie深刻的,包括黑布甸。這種傳承英國及愛爾蘭菜式,是一種豬血添加豬油、燕麥等煮成的血腸。來到店中成為招牌菜,主廚除用了燕麥、大麥和豬油,另混入肉荳蔻、鼠尾草、黑胡椒,令味道更添層次。
來自馬來西亞的Eddie,家中三代都是廚師,「從爺爺起,家族便在古晉市開餐廳,我自小已落店舖幫手。」長大後,他去了新加坡工作,回鄉後經營西餐廳。不久他去了沙巴和澳洲做廚,然後再來香港發展。Eddie跟過不同名廚工作,問到哪位廚師影響最深,他毫不猶豫答:爸爸。「爸爸是位出色廚師。最記得有次跟他去吃雲吞麵,他看着碗裏浮在湯上的雲吞,便認真地告訴我『這是隔夜的』。對於食物,他很執着,也重細節,而且非常勤力,為養活一家人,每年只在年初一休息,連心臟病過世那天也在工作。他在我心目中是個英雄,可是一輩子未享過福。」這個遺憾,是Eddie作為廚師的推動力,「想讓爸爸看見,我正努力成為好廚師。」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