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
補肺養陰、整腸健脾、駐顏護膚,燕窩藥膳功效為人稱頌,自古以來被視為「滋補聖品」。
傳說由明朝鄭和發現的食材,及至後來成為「八珍」之首,從天子至權貴均趨之若鶩。
燕子喜在山洞峭壁築巢,在難以人工採收下,印尼人發明燕屋,吸引大量燕子築巢,輕鬆發展燕窩產業。可是這等燕屋重門深鎖,一直披上神秘面紗……
說起燕窩興起歷史,明代航海家、外交家鄭和公認是中國史上吃燕窩第一人。傳說,他在某次下西洋時,船隊被迫停留一島嶼,因糧食匱乏關係,無意中尋得洞上燕窩,於是下令侍從採摘充飢。其後鄭和發現食用效果不俗,將之帶回朝廷,成為珍貴貢品,此亦為「官燕」一詞由來。這些歷史已不易查證,但說法深入民心。
與海參、魚翅、魚肚等作為「清代八珍」之一的燕窩,古時主要供給朝廷和顯貴食用,一般平民無從問津。如乾隆每天清晨進食御膳前,必空腹服用一大碗冰糖燕窩,午晚膳亦常以其配搭菜式。就連他下江南一百餘天,菜譜中亦有二百多道相關美食。另外,慈禧太后的早膳,同樣不可一日無燕窩。
燕窩早已是高貴象徵,說到其食療效果,《本草綱目拾遺》記載:「味甘淡平,大養肺陰,化痰止嗽,補而能清,為調理虛損勞瘵之聖藥。」從西方營養學角度,其重要成份為唾液酸,這種又稱燕窩酸成份,有助調節生理機能。一般人印象中,泛紅燕窩(血燕)屬最高品質,其次是黃燕及白燕窩。不過,這種想法自2011年「毒血燕」事件後,開始被質疑,連帶整個產業大受打擊。
據說金絲燕吐巢至無力時,為哺育後代忍痛吐血築窩,並耗盡力量死去,因此其燕窩呈現血紅色。事實上,這只是以訛傳訛,「血燕」並不含燕血。據知,產生「血燕」現象,全因燕子築巢時沾有岩石礦物,加上牠們進食鐵質食物,氧化後才呈現紅色。不過,在十多年前市面上,訛稱為「血燕」的產品,之所以呈現紅色,大部分源於受到污染。存於燕糞中的硝酸菌變成亞硝酸鹽,再與水及空氣等產生化學反應,繼而令其染紅。有見及此,不少不法商家混入硝酸鹽,自製「血燕」,巧取圖利。
2011年,內地部門進行「血燕」產品清查行動,發現超過95%成品的亞硝酸鹽含量超出標準,嚴重者超標350倍之多。事件導致該批成品最大生產國的馬來西亞被禁止進口燕窩,亦令超過90%成品滯銷。之後,燕窩貿易重新整理,為防假冒,有關單位開發「燕窩溯源管理」平台,每枚燕窩都有溯源代碼。產業轉向標榜「乾淨、衞生、保健食品」等質量競爭路線。在高標準設備要求下,不少馬來西亞燕農被擠出產業鏈。
神秘燕屋
從台灣研究學者郭育安文章所知,當時大馬有128間燕屋於3年後被強制拆遷,養燕熱潮戛然而止。然而,追溯當地燕窩產業如此蓬勃,這批燕農亦算得上功不可沒。大馬燕農其中一樣「往績」,就是將印尼十分神秘的燕屋建造技術大力發展。
從前,食用燕窩對西方人而言,是一件不道德之事。過往金絲燕多棲息於山洞,在採收困難下,產量稀少。採集時,工人須於峭壁架繩設梯,高風險工作,常危及生命。此外,他們不論巢裏有蛋或雛鳥與否,一律把其摘下,傷害了燕子生態。
另邊廂,默默發展燕窩產業的印尼燕農,建造了不少金絲燕棲息的燕屋。礙於自身利益,燕屋重門深鎖,絕少向外透露實況。及至1996年,在西方質疑之聲愈來愈大下,印尼燕農才於泗水舉辦的「世界燕子專題會議」上,首次向外界公開神秘面紗,後來不少馬來西亞人複製技術。當時行內已達共識,未肯定雛燕離巢前,不得摘取燕窩。
研究者郭育安所述,除了建築材質、溫度、濕度、光線、氣孔外,仿燕聲被認為是燕屋的成敗關鍵。這源於以聲音模仿燕子的生存環境,如天然山洞等,營造「適宜築巢」、「同伴聚集」、「安全棲息」訊息,繼而吸引大量金絲燕、大金絲燕擇居築巢。
清燉甜品
金絲燕擁有發達的唾腺,善於以唾液造巢,擇居點多數於岩壁、山洞,或環境陰暗、潮濕的建築物屋簷。其半透明塑膠碟狀唾液巢,用以孕育雛鳥,即我們熟知的燕窩原料。
最為中國人熟悉的燕窩美食,必屬矜貴中式甜品「冰糖燉燕窩」。首先將乾燕窩取出,泡在清水約15分鐘,之後將水倒掉,挑掉雜質。將其以乾淨水浸泡兩小時,接着把燕窩、適量冰糖放入燉盅,加入清水文火燉煮30分鐘即成。
撰文:黃紫慧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