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4日
《論語.子路》篇中,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國君主讓你執政,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孔子說:「一定是『正名』。」
什麼是「正名」?南懷瑾老師解釋,「名」在這裏的意思,源自「名學」,那是一門學問,「是邏輯、思想的研究……可以說,在邏輯思想上分別得清清楚楚,就叫作正名。」所以孔子說的「名」,並非單單指「外表的稱謂」,而是屬內容的正統思想和觀念。
孔子接着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若邏輯思想淆亂,說話就不合理;說話不合理,事情就不足以圓滿;於是人心沒有禮樂的尺度;刑罰也就不能公正。刑罰不公正,則百姓無所適從。
不過,今天一般人用到這句話,意思都是有關名稱。試舉例。自從十四世紀,朝鮮王朝建都於「漢陽」,又稱「漢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名為韓語的「首都」,但中文繼續以「漢城」譯之。2005年,官方正名,將中文譯名改為「首爾」。
又如新加坡,從前曾有一段時間,不少人稱之為「星加坡」,那是從英語名稱「Singapore」的發音直接搬過來。1965年獨立,正式命名為新加坡共和國。
離香港不遠的澳門,尚屬葡萄牙殖民地時,其外語名稱源自葡萄牙語的Macau。回歸後,英語稱謂是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注意,是Macao而非Macau。
照理說,地方官式名字應是統一的。現今「臺灣」和「台灣」兩者皆有普遍用到,「台」更是「臺」的簡體字,那就不但是俗稱而是徹底的錯了;當局好像並不十分在意。
同樣,「臺」與「台」的分別,在香港也有特殊地出現。九龍城有「宋王台」一地。曾有人提出,「王」字應該寫作「皇」,因為所涉及的是宋帝昺。當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文天祥等大臣擁立才不到8歲的益王昰為帝(端宗),其弟昺被封為衛王。及至後來一眾流亡到廣東,端宗病逝。衛王隨即繼位,所以到他去世之時,已非「王」而是「皇」。及至港鐵「屯馬線」在此處的車站啟用,其命名用上了「宋皇臺」三字,一絲不苟。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