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

2022年11月30日

張漢奇醫生 杏林筆記

「嗌交」的兩種結果

疫情持續了差不多3年,不少人因工作、收入等影響而令情緒受影響,甚至產生焦慮。連帶而來就是和家人的摩擦增加,容易發生口角、爭執。但筆者從日常接觸中發覺,不少當事人都弄錯了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為「嗌交」本身而煩惱,不明白為什麼會和家人「嗌交」。其實,任何一個家庭,不論有多少位成員,都不可能完全沒有煩惱。而任何兩個人,在相處上總會有不同立場和觀點。所以爭執、「嗌交」等是不能避免的,反而應從正面去看,每次爭執都是一個場合,可以讓大家互相明白對方看法,增進了解。明白了這一點,每次當和家人發生爭拗,便可以循正面角度去處理。

在處理上,也常會弄錯第二個重點:爭拗是為了什麼。夫婦間會有爭拗,婆媳間會有爭拗,甚至一同長大的兄弟姊妹之間也會有很多爭拗,例如有些母親喜歡說,阿哥給這麼多家用,為何你給這麼少?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有比較就會有心病,母親這些說話絕對有機會令兄弟姊妹之間心裏有根刺,埋下爭拗的引線。

無論爭拗起源是什麼,關鍵仍是看大家的目標。若大家目標一致,是想解決問題,只不過因觀點有別而爭拗,便應聚焦於問題,共同商議出比較實際的方法去把問題解決,這是「嗌交」的正面結果。現實中很少這麼理想,常見的是:爭拗的其中一方或多方,並不聚焦於問題,而是集中在誰對誰錯,且必定是堅持自己正確、對方錯誤。這樣就只會出現「嗌交」的最壞結果:大家不停互相指摘,甚至最終像電視宣傳所說的,「贏咗場交,輸咗頭家」。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有爭執很正常,但必須謹記:爭執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正確,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我常會建議病人,每當出現類似場面,大家開始有少許「鑊氣」,不如先停一停、靜一靜,換個話題,稍後再回到問題上,避免大家的怒火不斷升溫。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爭執只是解決的一種,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訂戶登入

回上

信報簡介 | 服務條款 | 私隱條款 | 免責聲明 | 廣告查詢 | 加入信報 | 聯絡信報

股票及指數資料由財經智珠網有限公司提供。期貨指數資料由天滙財經有限公司提供。外滙及黃金報價由路透社提供。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本網站內容進行投資。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You are currently at: www.hkej.com
Skip This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