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
中學做生物科實驗時,將一粒蠶豆放在沾了水的紙巾上,不須特別處理,過了一天,豆中冒出一根芽。最初只是一團突出之物,之後能自然地生長下去。蠶豆本身已經乾癟,其中的細胞並沒有死亡,也就是尚有生機。這個「生機」怎樣回復過來,重新「向榮」?顯然是由水促成的。
蠶豆屬種子。若以動物比喻,它屬「孕育」了的生命體,已具備生長所需的先決條件,其所肩負的天然使命在於創造新生命,正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它而言,「東風」是水;一旦遇上,生機就「勃發」了。
然則水之於植物,是否必然有益?不一定,須視乎量和質。例如,若想土壤利於耕作,灌溉工作不可或缺。天然雨水提供不少幫助,但過量的雨可令泥土太濕,植物的根部浸於水中,反而不妙。大量雨水的流動以至因而導致的排水,會帶來土壤的侵蝕。再者,雨水往往酸性,可以令土壤中積累了不需要的無機鹽,以及溶解物,能消耗內中的礦物養份。同時,地上的細泥與大量雨水接觸形成膠體,促進表層土壤的流失。更重要的是,若從根本層面看,單純只有水,並不足以令土壤肥沃。
社會上所有人合力工作,會帶來整體欣欣向榮的景象。這裏所謂「合力」,須先有推動之功。是什麼推動每一個人孜孜不倦地工作的?最基本的誘因是「求存」,而「存」的先決條件是維持生命,包括「進食」。廣州話一言以蔽之,是為「搵食」。食物之於人,猶如水之於植物。
可以有一個類似上文提出的問題:食物之於人,是不是必然有益的?不一定,須視乎其量和質。再從根本層面看,單純只有維持生命之(食)物,並不足以令社會進步。
有一個「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也稱作「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於五十年代末提出的。他指出,單單依賴人們「維生之所需」去促進他們工作,當然可行,但並不一定足以令其「努力」。起碼這種努力只能提供低層次的「不過不失」,好比是身體的「保健」,會是缺乏了「激勵」性。內地未改革開放前流行一句說話:「做又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可以隱約道出當時人的普遍心態。36元是劃一的工資,無論怎樣努力,也都如此。以其時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水平,勉強足以「保命」,但沒有「激勵」的推動力。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訂戶登入